-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饯行社会公德规范1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小讨论: 什么是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的变化趋势?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的涵义 1. “公”的五种解读: 第一、(甲骨文)金文中的“公”主要有祖先、国君等义。 第二、“公”具有一般性的政务和公务事务的意思。如《左传》中的“公事有公利”,两个公都是指国家和政府。如现在我们称政府的工作人员为公务员,政府、官府称为公家,打官司成为“对簿公堂”。一般人们认为公事与公共事务和政府是划上等号的。 第三、中国传统思想中, 公代表公共利益或者人民的福祉。这个观念与传统知识分子的记事思想关系很深。如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这里,一方面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统治者照顾所有人的利益。 第四、慈善布施的观念。 第五、和睦相邻的观念。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2. 近代强调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德的历史背景 一百年前,梁启超探寻中国所以“日即衰落”的原因,认为即在于“公共观念之缺乏”。“一涉公字,其事必败” 的。 阿瑟.史密斯在中国生活五十年,在《中国人的特性》中指出,普通民众缺乏社会公益心,少有“公”的概念。 “公共”这一概念,实为近代输入之 “新学语”。当年思想界的先贤已经认识到,中国文化欲回应现代性的挑战,不能仅以“船坚炮利”为能事已毕。 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开始分化,真正的公共问题由是浮现。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的特点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三)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 (四)强调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德的现实背景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案例分析: 2001年3月16日零晨4点16分至5点21分,河北省石家庄市国棉三厂、国棉二厂等四处居民楼连续发生爆炸。在这起惨案中有108个无辜的居民死亡,38人受伤,酿成了震惊中外的石家庄3.16特大爆炸案。 本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的特点是: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和继承性。 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的要求,但它主要不是指社会公德,而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它的全体国民或公民提出的普遍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课堂小讨论 你见过这样的现象吗?你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行为? 1、公德的内涵 2、社会公德的特点 1、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1、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中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 2、改革开放为社会公德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公德的主流和存在的问题。 (二)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 1、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 识和责任意识。 3、从小事做起,饯行社会公德规范。 1、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消费成为公民消费又一热点,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等大大增加 。 2、网络是把双刃剑,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对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中国博客第一案 在被媒体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中,博客主人“K007”谩骂他的老师为“流氓”、“猥琐人”。(摘要如下:“明天要考陈堂发的《新闻伦理与法规》……陈堂发果然是个猥琐人,从他写的书可见一斑……最烂的教材……”)陈教授和文章所在的博客网站进行沟通无效后,最终将网站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做出了网站向原告陈教授致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000元的判决。 3、大学生应当加强网络生活中的公德自律 1、法律规范的作用 (一)指引作用 (二)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达到化解纠纷、减少犯罪之目的 (三)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法律评价的客体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 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四)强制作用 (五)教育作用 立法目的和原则 立法目的: 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极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基本原则: 第一、治安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走遍美国(中英文对照文本版免费)》.doc VIP
- 合肥文旅博览集团笔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docx VIP
- 主持人妆 新闻类女主持人妆.pptx
-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培训解读课件.pptx VIP
- 特种设备岗位隐患排查标准.xls VIP
- 沼气净化提纯工艺的应用技术.pdf VIP
- 电烙铁焊接工艺过程确认文件12页.pdf VIP
- 《信息设计》课件——4信息图表里的象形图设计.pptx VIP
- 三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模块二项目六功能促进任务三指导或协助老年人使用安全防护性辅助器具.pptx VIP
- 2025年唐山市开平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