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中央到田中庄—彰化平原‘田中央’的形成与发展.PDFVIP

从田中央到田中庄—彰化平原‘田中央’的形成与发展.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田中央到田中庄—彰化平原‘田中央’的形成与发展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9 期 第91-110 頁 2004 年 12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從田中央到田中庄 —彰化平原「田中央」的形成與發展 * 王志宇 摘 要 田中央為臺灣相當普遍的地名,清代所發生的民變,官民兩軍的對峙與攻 略,常涉及田中央一地。惟田中央地名如此之眾,各戰役所指田中央不盡相同。 道光十一年的《彰化縣志》,其保甲中共列了五個田中央,分屬不同的保。今日 彰化縣田中鎮的前身田中央,乃道光三十年,其鄰近的沙仔崙莊發生水災,部分 人口遷移至田中央所形成的聚落,後來更因沙仔崙發生水災和火災,導致剩餘人 口再遷住田中央。日治時代田中央的發展有了轉變的契機,因為縱貫鐵路經過田 中央,並在田中央設站,以及田中央有輕便鐵道的設置,聯絡北斗等村莊,使得 田中央開始繁榮,大正九年的地方改正,田中央改為田中庄,昭和十五年(1940) 升格為街,奠定了田中央日後發展的基礎。從彰化縣田中鎮的歷史發展來說,日 治時代田中央因為交通因素的改變,而本身也有榨油、蔬菜、鳳梨、香蕉等產業, 因此得以成為鄰近鄉鎮的貨物集散地,造成此一田中央聚落有了相當不錯的發展 機會,改制為田中庄以後,更確立了未來此一街莊的發展,戰後改制為田中鎮。 相較於其他各處田中央,則逐漸萎縮成為地頭名,是以容易將其他各地的田中央 誤解為目前的彰化縣田中鎮。 關鍵詞 :田中央、沙仔崙、村莊、地名、田中鎮 *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92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9 期 壹、前言 「田中央」為一在台灣方志中常出現的莊名,此一名詞大致為台灣開墾過程 1 中,於開墾水田聚居而成的聚落名 。因清代時期墾民於所開墾田地聚居的現象 相當普遍,是以此類莊名普遍存在,且南北各地皆有。以中部地區為例,清代的 彰化縣在道光年間即有五個保轄下有「田中央」莊的出現。然而各地的田中央莊 經過清代及日治時代的發展,聚落變遷的結果,有的消失或成為地頭名,有的則 發展成為街庄,進而發展成為戰後的鄉鎮名稱。此一發展結果,不僅增加了現代 人閱讀史料時的困擾,甚至也造成治史者於研究彰化縣史實時,觸及此名詞及相 關史事,容易產生困惑。當史冊述及「田中央」一詞時,除非對此一史事之時、 地、物等非常熟悉,否則往往無法立即瞭解其所指稱的確實莊別。 今日彰化縣轄下的田中鎮,其名稱即改自「田中央」一詞,而除了田中鎮之 外,原清代彰化縣下的其他「田中央」莊已經淪為一小聚落或地頭名,滄海桑田 世事之變異如此之大。由於清代田中央的地名極為普遍,彰化縣下的田中央一 詞,常遭誤指為今日田中鎮的前身—田中央一地,本文之目的在指出清代林爽 文、陳周全、戴潮春等民變,其史事中的田中央與今日田中鎮之關係,以及說明 清代中葉至日治時代田中鎮的前身—田中央聚落的形成。 貳、歷史事件中的「田中央」 康熙廿三年(1684),清在台設治,大批閩粵移民來台拓墾,彰化地區乃漸 次開發。初時,斗六門(今斗六市)可說是移民最北拓墾之所在,今彰化縣境內 尚無漢人開拓的跡象,直到康熙四十年代閩粵移民的開墾跨過斗六門,情況始完 全改觀。《諸羅縣志》云:「當設縣之始,縣治草萊,文武各官僑居佳里興,流移 開墾之眾,極遠不過斗六門。北路防汛至半線、牛罵而止……於是四十三年秩官、 營汛悉移歸治;而當是時流移開墾之眾,已漸過斗六門以北矣。自四十九年…… 設淡水分防千總,增大甲以上七塘;蓋數年間而流移開墾之眾,又漸過半線大肚 2 溪以北矣。 」而今日田中鎮一帶大約在康熙四十年代末進入開墾的序列。康熙 四十八年(1709),業戶施長齡入墾大武郡保等地,乾隆初年,泉州籍蕭姓墾首入 墾枋橋頭(在今社頭鄉)、紅毛社(在今田中鎮)、篤好潭(在今田中鎮)等地, 3 已進入今日田中鎮的境域 。雖然今日田中鎮的開發早在康熙四十年代開始,不 1 此可見洪敏麟相關地名的說明,見氏著,《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南投:臺灣省文 獻委員會,1997 再版),頁179 、241 、327 。 2 清周鍾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