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产油国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组产油国家

以產油國家的立場看京都議定書 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 第二組 一、產油國家背景 產油國家係指以外銷石油為經濟命脈的國家,這些國家的自然環境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土地多半貧瘠,不適合農業生產,有些國家,例如卡達,在發現石油前僅以漁業和珍珠養殖為主,經濟有相當的困難,直到發現石油後,才改變國家的經濟困境,並給予國民良好的生活品質,產油國家聯合形成石油輸出國組織,以下將先對此與組織中的國家做初步的介紹。 ◆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是一個國際組織。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為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維護石油收入,1960年9月10日由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代表在巴格達開會商議成立一個協調機構,9月14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正式宣告成立,之後成員國由5個增加到13個,即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利比亞、奈及利亞和印度尼西亞,厄瓜多、加彭分別於1992年和1996年退出該組織。該組織總部於1965年起設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現任秘書長為奈及利亞前石油部長里爾瓦努·盧克曼1995年1月1日任職。 根據該組織的法令,其成立的目的是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石油政策和價格,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並藉撇除有害和不必要的波動,策劃出不同的方法來確保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穩定;給予產油國適度的尊重和必不可少而穩定的收入;給予石油消費國有效、經濟而穩定的供應;並給予石油工業投資者公平的回報。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共控制約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貯備。它們佔全球產油量的40%和出口量的一半。藉OPEC,成員國得以從石油出口得到更多收益。根據聯邦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數字,從石油出口中收取3380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42%。相對於1972年的數字,成員國石油出口的收益為230億美元;經歷1973年石油危機後1977年,該數字為1400億美元。 OPEC的決定相當影響國際油價。例如,於1973年石油危機,OPEC拒絕運送石油,並在贖罪日戰爭(十月戰爭)時,支持以色列對抗埃及和敍利亞的西方國家。這使油價上升4倍,從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續5個月之久。於1975年1月7日,OPEC成員國同意將原油價格提高10%。與此同時,OPEC成員國響應國際新經濟秩序的呼籲,加入開始聯合初級生產者。總結於阿爾及爾舉行的OPEC第一次高峰會,它呼籲定下穩定而合理的物價、國際食物和農業計劃、由南至北的技術轉移,及經濟系統的民主。 這個政策十分成功,導致原油價格一度上升至僅次於提煉油產品的水準。然而OPEC提高價格的能力亦受一些限制。油價上升會使消費下跌及收益的淨下跌。而且價格持續上升會鼓勵根本性的行為轉變,好像替代能源的利用,或者節約能源的推廣。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聯經濟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大約33%的國民生產總值為石油工業。它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國,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1973年之後,阿聯從一個窮困的沙漠地區快速發展成為現代國家,生活水準飛躍。現在人均生產總值和西方國家不分上下。阿聯政府手筆大方,外交政策適度,是中東地區政治要國。 阿聯也進用大量外籍勞工。根據菲律賓政府統計,在海外菲律賓人之中,在阿聯就業的菲律賓人在人數上佔第三位。 ◆伊朗 伊朗的石油資源豐富,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伊朗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2005年末,中國同伊朗簽署了一項價值1000億美元的石油合作協議,將成為該國重要的石油貿易伙伴。 ◆伊拉克 石油工業是伊拉克的經濟支柱,提供95%的國家外匯收入。1980年代,由於兩伊戰爭大量的戰爭開銷以及石油生產能力的破壞,伊拉克政府不得不緊縮開支,大量借款,並拖延還款時間。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超過1000億美元。1988年戰爭結束後,隨著採油和管道設施的重建,石油出口逐步恢復。 伊拉克在1990年8月出兵佔領科威特,隨之受到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1991年1月開始的海灣戰爭造成的破壞嚴重打擊了伊拉克的經濟。伊拉克政府開支對軍隊、保安部隊和支持政權的力量傾斜,無助於經濟的恢復。自1996年12月聯合國的石油換食品計劃有限度的改善了普通伊拉克平民的生活條件。在該計劃下,伊拉克被允許出口限量的石油以換取食物、藥品和一些基礎設施備件。 ◆科威特 科威特的已探明石油儲量940億桶,約為世界總儲量的10% 。石油、天然氣工業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出口貿易的92%,創造政府收入的75%。科威特的氣候不利於農業,幾乎全部農產品都需進口。75%的飲用水需淡化或進口。近年來,政府在重點發展石油、石化工業的同時,強調發展多種經濟,減輕對石油的依賴程度。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