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字书体源流考述-历史文献专业论文 word格式.docxVIP

秦汉文字书体源流考述-历史文献专业论文 word格式.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汉文字书体源流考述-历史文献专业论文 word格式

序言文字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诚如古文字学家许慎所言:“文字者,经艺之本,王 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 乱也’。”宋·徐铉在评《说文》时,对文字也是赞赏有加,“稽夫八卦既画,万象既分, 则文字为之大辂,载籍为之六辔。先王教化,所以行于百代。” ①而由文字形体派生的 书法艺术,更是颇受历代士人垂青,正所谓“书虽一艺,但可着圣道,可发王制,可 洞人理,可穷物变。”②在当代学者看来, 汉字和华夏民族文化的造诣如影随形, 乃管 窥中华文明之源的一把钥匙。“故觇国问俗, 必先考文识字, 非切实了解其文字与文 学, 即不能深透其民族之内心而把握其文化之真源。欲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之独特与 优美, 莫如以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为之证。”③纵观古今中外,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华夏文明唯一未曾中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 统,某种程度上,音形意完美结合、万变不离其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汉字功不可没。 钱穆曾以《诗经》为例分析指出:“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此句除末尾一兮字外, 上 七字, 即十一二龄之幼稚学生亦可懂。……又如: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 雪霏霏。此两语, 除思字外, 依依霏霏四字, 须稍经阐释, 而此两千五百年以前之一 节绝妙文辞, 其情景,其意象, 直令在两千五百年以下一个十一二龄之幼稚学生, 亦 可了解。……然试问, 世界尚有其他民族,亦能不费甚大功力, 而直接诵习其两三千年 以上之文字与文学如中国之例否?”无独有偶,西方有识之士对此也叹为折服:“一 个中国人一旦掌握了它(汉字) , 他所读的一首诗无论是在基督时代, 或者公元一千年 以后, 或是昨天写的, 从语言学观点上看, 对他都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时候写的, 他都能理解并欣赏它。……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四百年前的本国文献。 对中国人说来, 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 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 大 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性质之故。”④作为文献学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文字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 研究最初可上溯到西周,“礼记昔先秦古书,而祭统录孔悝鼎铭,此以金文证经之始。”⑤现在所知最早的两部字书——尔雅和史籀篇,前者相传是周公所作,按唐兰先生考证,① 汉·许慎撰, 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序》,中华书局,2005 年 6 月版。② 清·康有为撰:《广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年 1 版。③ 钱穆著:《中国文学论丛》北京: 三联书店, 2002 年版。④ 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5年版⑤ 清·吴大瀓撰:《说文古籀补》,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初版。“所记草木鸟兽虫鱼的名称,很多是新造的字形,倒很像是西周前期的”,①后者是“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为蒙学识字读本,而《左传》中“止戈为武”,《谷梁传》中“人言 为信”的记载,则开说文解字之先河。秦汉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继往开来、光辉灿烂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汉字的四 种主要书体——篆、隶、真、草相继创立;研究汉字形意及构成的“六书”理论——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假借、转注初步成熟;文字教育受到空前重视,并且与利 禄挂钩——“学童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守 并课,最者以为尚书。书或不正,辄举劾之。”②后世广为称道、以文字为研究对象、 并对整个封建时代的学术影响深远的一门新的学问——小学就此诞生。而汉宣帝神爵 元年(庚申,前 61 年),美阳(今陕西扶风东)出古鼎,张敞据传记释读鼎古文款识, 则标志着金石考古学的发端。书法是东方艺术的明珠,更是华夏文明的灵魂和瑰宝。作为文字和书写的艺术, 其奠基和觉醒也在汉代。康有为在其书法学术专著《广艺舟双楫》中对中国书法的起 源、沿革、发展,对纷繁的书体、书家、作品等进行详尽梳理和评述后就力主,中国 书法“本源于汉”、“抗旌晋、宋,树垒魏、齐。”他以《本汉》一章专门的篇幅,例举 汉代书家 36 人,碑刻 69 通,站在发展的角度,以进化论的史观,对隶、分启迪魏晋、 启迪钟、王的历史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汉字从先秦金文、籀书、秦篆等古 文字发展到汉代的今文字,书艺已达鼎盛,“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变制最多,皋牢百代。 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 制至汉,变已极矣。”③随着经学的不断发扬,史传考述的不断赅详,考古所获出土器物及文献的不断丰 富,我国的古文字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视野不断扩大,至今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古 文字学术研究新局面。但是,返观已有研究成果,臆想蠡测、以讹传讹之处并不少见,聚讼纷纭的文字 公案,历代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种种偏失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