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我国古代对佛姓研究
论我国古代对佛姓的研究
妙智
“佛姓”,即佛陀姓氏的意思。另外,在刚开始翻译佛经的时候,“佛姓”有时指佛陀的种姓,在人们搞清楚了姓氏和种姓的区别以后,就没有这层含义了。在佛典中“佛姓”还有“佛性”的意思,这两个词有时互用,不过后来这种互用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本文指的是佛陀姓氏。
“佛姓”一词,最早出现于《佛本行经》中,指的就是佛陀姓氏的意思:当佛陀于菩提树下证道以后,来到鹿野苑,桥陈如等五位苦行者认为佛陀放弃了苦行,决定不礼敬佛陀,并说偈曰:
瞿昙懈怠今忽来,我等五仙各相契,
详共莫敬莫礼拜,此人违誓不合迎。
可是,他们见佛陀来到以后,又不由自主地恭敬礼拜。佛陀坐下为他们说法,并说偈曰:
彼等五仙唤佛姓,世尊恩愍教彼言,
汝等心意莫矜高,舍於自慢恭敬我;
我慢无慢我平等,我欲回汝等业因,
我已得佛为世尊,为诸众生作利益。
含义即五位苦行者称呼佛陀的姓氏,佛陀不以为杵,还慈悲地教导他们。在我国的佛教史籍中,“佛姓”也多是佛陀姓氏的意思。
在佛教传来汉地不久,我国的高僧大德、长者居士们就开始了佛陀史传的翻译和撰写。其中,就涉及到“佛姓”这个重要问题。本文将根据前人研究,探讨中国人对“佛姓”是如何逐渐认识和理解的,以及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一、含有佛姓研究方面的著述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汉地以后,首先着重于佛经的翻译,在这之后就陆续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己的佛学著作,这其中有关佛教史方面的很多。现在将涉及佛陀姓氏研究方面的著作,及其中章节,重点列述如下:
我国“现存最古的中国撰述的佛典”—《释迦谱》,是由南朝齐梁时代的僧祐(445—518)律师撰写的,书中最初四谱“释迦始祖劫初刹帝利相承姓缘谱第一,释迦始祖劫初姓瞿昙缘谱第二,释迦六世祖始姓释迦氏缘谱第三,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就是关于佛陀姓氏、种族来源方面的系统研究;
南朝梁代僧旻宝唱著《经律异相》中“得道师宗”;
唐朝道宣(596—667)法师著《释迦氏谱》中“一序所依贤劫(谓命时运名所以建立),二序氏族根源(谓得姓久近根条离合)”;
唐朝慧琳(737—820)法师撰《一切经音义》关于“释氏”、“乔答摩”等的解释;
宋朝道诚法师于天禧三年(1019年)撰《释氏要览》中专有“姓氏”一节论述此事;
宋朝志磐法师于咸淳五年(1269年)撰《佛祖统记》,其中《释迦牟尼佛本迹》中“叙圣源”和“名释迦”二节;
元朝念常法师撰《佛祖历代通载》亦有佛陀姓氏、种族的论述。
涉及佛陀姓氏研究有关的著述还有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卷一;吉藏法师的《中观论疏》;道世法师的《法苑珠林》;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窥基法师的《法华经玄赞》卷九、《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玄应法师的《玄应音义》;善无畏讲解、一行笔录的《大日经疏》卷十六;希麟法师的《希麟音义》卷六;法云法师的《翻译名义集》卷一;神清法师的《北山录》等。
二、前人的主要观点
僧祐法师在《释迦谱》中,对佛陀的姓氏、种姓的源流,叙述的比较详尽。他在“释迦始祖劫初刹利相承姓缘谱第一”中,根据《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楼炭经》叙述了佛陀的刹帝利种姓是从劫初的大“田主”演化而来。又在“释迦始祖劫初姓瞿昙缘谱第二”中,根据东晋西域沙门迦留陀伽译《十二游经》讲叙了“瞿昙”姓氏的由来:
昔阿僧只劫时,有菩萨为国王,其父母早丧,让国与弟,舍行求道。遥见一婆罗门,姓曰瞿昙,因从学道。婆罗门言,当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昙姓。於是菩萨,体瞿昙姓,入於深山,食果饮水,坐禅念道。菩萨乞食,还其国界。举国吏民,无能识者,谓为小瞿昙菩萨。
佛陀的始祖,本来是一位出身刹帝利种姓的国王,姓氏是什么,已经不知道了。后来让位与弟弟,出家学道,跟一位姓氏为“瞿昙”的婆罗门修行。这位婆罗门让他脱掉王袍,“受瞿昙姓”。于是佛陀始祖“体瞿昙姓”,也就是接受了“瞿昙”这个姓氏。国人称之为“小瞿昙菩萨”,这是佛陀“瞿昙”这个姓氏的最初起源,也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依师姓为姓”的例子。可见印度自古就有“依师姓为姓”这样的习俗,我们看《十二游经》原文,会了解得更详尽一些:
昔阿僧只劫时,菩萨为国王,其父母早丧亡,让国持与弟,舍国行求道。遥见一婆罗门,姓瞿昙,菩萨因从婆罗门学道。婆罗门答菩萨言:解体所著王者衣服,编发结莎为衣,如吾所服,受吾瞿昙姓。於是菩萨受服衣被,体瞿昙姓。洁志入於深山、林薮、险阻,坐禅念道。
婆罗门瞿昙要求菩萨“受‘吾’瞿昙姓”,也就是必须接受。这里没说舍弃原来的姓氏,说明原来的姓氏有没有,以及是什么,都不能确定了。姓氏为何,都没有留传下来。接下来僧祐律师讲到小瞿昙遇害“血流於地”,婆罗门仙人大瞿昙于是:
以天眼见之,便以神足,飞来问曰:子有何罪,酷乃尔乎?卿无子,当何系嗣?菩萨答言:命在须臾,何陈子孙?王使左右,弩射杀之。大瞿昙悲哀涕泣,下棺殓之。取土中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