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版)《广阔疆域统一的管理》培训教材(4).ppt

(2018最新版)《广阔疆域统一的管理》培训教材(4).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烟台蓬莱人,是明代抗倭名将和军事家。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立志保卫海疆,荡平倭寇。 不慕名利 * 郑和的船队有能力战胜这些困难吗? * 请同学们看一下栏目组为我们提供的资料,想想这些因素可以攻克哪些困难? * 戚继光自小看到倭患猖獗,就痛恨倭寇,16岁时就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立志保卫海疆,荡平倭寇。 第15课 远航西洋与巩固海防 文莱 西洋: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 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那么郑和的船队有能力战胜困难吗? 迷失航向 船员思念家乡…… 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 明代罗盘 郑和航海图 主观 客观 统治者的支持 明朝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自身因素 社会背景 精 神 物 质 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1.宣扬明朝的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2.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目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郑和: 本姓马,回族。12岁入宫当宦官,被派到朱棣的燕王府当差,在靖难之变中,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被提拔在宫内做官,官至四品,并赐姓郑,改名和。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关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便农网 一、郑和下西洋 1、时间: 2、目的: 3、次数: 4、人数: 5、船队规模: 6、路线: 7、意义: 1405年 —— 1433年 7次 一般在27000人左右 宝船最多时达百余艘 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刘家港出发,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海船 长24.5米,宽6米 一个标准足球场 半个篮球场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120吨 100吨 50吨 长24.5米 宽6米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船只大小 4艘 17艘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船数 160人 1000-1500人 27800人 人数 1次 4次 7次 次数 1497-1498年 1492-1504年 1405-1433年 时间 绕过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 到达美洲 下西洋 地点 达·伽马 哥伦布 郑和 姓名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如何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 利: 弊: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3、展示了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扬我国威,不计经济利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学习郑和敢于冒险、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称日本为“倭”或“倭国”。 元朝末年开始,许多日本武士亡命海上,他们经常袭扰 中国,从事海上和沿海抢劫,中国人就称这些人为“倭寇”。 倭: 倭寇: 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部和 东南部,烧杀抢掠,严重威胁 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 台州 1561年, 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 福建 广东 此后,戚继光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抗倭。 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 能够取得胜利? (1)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