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学文艺[岳麓版].ppt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学文艺[岳麓版].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学文艺[岳麓版]

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1、标准: 2、地租形式: 3、征收种类 4、征税时间: 人丁为主 ? 土地为主 实物为主 ? 货币为主 繁杂 ? 简单 不定时 ? 定时 考点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重点掌握 (1)基础知识: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2)重难点:各阶段儒家思想发展的原因、影响 (3)知识迁移: 横向:中西方思想发展的不同 纵向:中国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命运 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1、夏商西周时期: 2、春秋战国: 3、秦代: 4、汉代: 5、魏晋—隋唐 6、宋代: 7、元代: 8、明清: 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及认识 1、夏商西周时期:天命鬼神宗法等级思想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3、秦代:焚书坑儒,以法家为指导思想 4、汉代:黄老之学、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5、魏晋——隋唐:佛道传播 三教合一 儒学受冲击 6、宋代:理学兴起 7、元代:将儒学作为科考内容 8、明清:程朱理学统治,产生批判思想 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产生、与其他学派争鸣 2、秦代: 焚书坑儒,被打压 3、汉代:发展到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4、魏晋—隋唐:受佛道冲击,三教合一 5、宋代:理学兴起 6、元代:理学重新成为统治思想 7、明清:批判思想产生,是儒学的新发展 小结: 发展规律: 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统治者的需要而变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可以反映出什么?试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进行说明。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强化 经济:生产力提高,小农经济得到发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秦始皇、汉武帝为巩固统治,实行文化专制,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只为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以上史实说明: ①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需要 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德意志国家统一的需要 ③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④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三、纵向联系——近代以来“孔子”的命运 三、纵向联系——近代以来“孔子”的命运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做法:批判继承,既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等,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仁;克己复礼。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参考答案: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