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热电联产发展现状 热电联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的热电联产得到迅速发展。据中电联统计,到2007年底全国供热机组总容量达10091万千瓦,初步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供热机组总容量约为1.1亿千瓦,占同容量火电装机容量约19%,占全国发电机组总容量的14%左右,位居世界前列。到2007年底,全国热电联产的年供热量达259651万吉焦,比2006年增加14.13%。我国热电联产机组承担了城市热水采暖供热量的30%,城市工业用汽的83%。在城市集中供热的总面积中,有1/3是由热电厂供热的。特别是中小热电机组是我国中小城市和经济开发区与工业园区的主要集中供热设施,承担着广泛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我国目前已经运行的热电厂中,规模最大的为太原第一热电厂,装机容量127.5万千瓦。在一些大城市,已有一批20万干瓦、30万千瓦大型抽汽冷凝两用机组在运行。最近几年,在国家实施“上大压小”政策的影响下,将有更多的城市安装大型供热机组。有的城市在市区周边和开发区已建起十多个热电厂,形成当地重要的热能动力供应系统。有些民营资本也看好热电联产产业,开始投资建设热电厂。 2007年全国电厂供热厂用电率为7.46千瓦时/吉焦,同比上升了0.18千瓦时/吉焦。其中,华北、东北区域各省的电厂供热厂用电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最高为11.46千瓦时/吉焦;华东区域各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7年,全国供热标准煤耗率为40.50千克/吉焦,同比上升了0.18千克/吉焦。供热煤耗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依次为:广东(38千克/吉焦)、浙江(38.3千克/吉焦)、上海(38.6千克/吉焦)、北京(38.70千克/吉焦)、宁夏(39.7千克/吉焦)、江苏(39.9千克/吉焦)。 2007年全国城市蒸汽集中供热能力94009吨/时,其中:热电厂76330吨/时,占81.19%;锅炉房15780吨/时,占16.79%;供热总量66374万吉焦,其中:热电厂55580万吉焦,占83.74%,锅炉房8044万吉焦,占14.47%,蒸汽管道长度14116千米。 2007年全国城市热水集中供热能力224660 兆瓦,其中:热电厂78030兆瓦,占37.73%,锅炉房147797兆瓦,占65.79%;供热总量158641万吉焦,其中:热电厂52288万吉焦,占32.96%,锅炉房104775万吉焦,占66.04%;热水管道长度88870千米;集中供热面积300591万平米,其中住宅212288万平米。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2007年底我国集中供热面积300591万平米,比2006年增加13.07%,此外还有17个省份有县城集中供热18648万平米。另据统计,我国北方需采暖的总量约为400亿平米,这一数据表明,采暖需求数量巨大,发展集中供热空间广阔。从全国居民采暖情况来看,各城市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均在改造老城区、拆除危旧小区建新楼房时采用集中供热。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不采暖的地区如长江沿线也要求有采暖设施。 热电冷多联产发展情况 作为热电联产的一种方式——热电冷多联产技术,是一种趋于分布式的能源供应系统,在发达国家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几年开始引起国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还是一个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实际上,它是传统大型热电联产系统在规模和适用范围上的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热电冷联产系统正在由以往的大中型系统向中小型系统发展,由简单的热电并供向可满足用户供暖、制冷、通风、除湿等诸多要求发展,由简单的独立发电系统向具有多种能量输出的系统发展。作为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联产系统的具体配置和组成形式可能多种多样,因此在流程配置和设计优化过程中更加强调系统集成与综合优化。 分布式热电冷联产系统具有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所有特点,同时更易于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因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显著下降。热电冷联产系统可独立于电网运行,也可与电网构成一个电力供应联合体,二者相辅相成,将大大增强用户电力供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热电冷联产系统不仅应用于建筑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工业能源领域。热电冷联产系统可以认为是在热电联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新型能源集成系统,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加强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为实现我国短期内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例如:广州大学城是以2×78兆瓦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为基础、以天然气为一次能源的热电冷三联产项目,另外还设有三座采用离心式冷水机组与冰蓄冷系统结合的制冷站(用电的),向大学城18平方公里300座建筑物供冷水、生活热水。按照规划,DCS和DES-热水系统总投资分别为7亿和12亿,10年左右收回投资。各大学冷、热用户可以获得比市场价便宜5%的优惠。与传统的火电厂、单体建筑设置传统的中央空调系统、锅炉供热相比,制冷装机总容量大约减少了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