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能否预测”之争幕后故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震能否预测”之争幕后故事

“地震能否预测”之争幕后故事   汪成民和众多地震预测专家的最大愿望,就是面对未来频发的地震,能有更多像“海城预测”那样的成功案例。      “地球被调成了震动模式!”汶川、海地、智利、玉树等先后地震过后,这句诙谐的话语在人群中广为流传。然而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地球却没有手机那么听话,因为它的震动似乎随性而发,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看起来都难以准确捕捉。   “以目前水平来说,地震是肯定不能预测的。科学要找普遍规律,而这个规律现在绝对没有找到。”面对媒体,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主任刘杰作出了这样的论断。刘杰的观点表达了世界性难题一地震预测的现实困难。   然而,并非所有科学家都是悲观主义者,在地震预测的“世界级难题”面前,国外很多专家选择了放弃,中国的地震预测专家们却迎难而上。      地球“病”了      一份美国五角大楼2004年的“秘密报告”在网上广为流传:“2010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区将发生持续10年左右的特大干旱。2010年后,中国将从‘南涝北旱’变为‘南旱北涝’……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这份“气候预测”恰好符合今年影响全国的极端天气状况。   “其实,五角大楼预测的结果和我国学者在2003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十分相近,只是后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杨学祥告诉《世界博览》记者。   杨学祥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从事全球变化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全球灾害的发生存在一个约60年的时间周期,地震、干早、流感、气候无不在此循环往复之中。这个周期过程被称为“拉马德雷冷相位灾害链”。   从东北赶到北京参加“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的杨学祥走在街头,不禁感慨道,“本以为4月的北京已经很暖和了,没想到和长春差不多!”在他看来,今年是气候突变之年,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活跃也将接踵而至。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从气候研究的角度证实了以上的观点。钱维宏告诉《世界博览》记者,西南干旱发生在全球范围同一纬度的干旱带上,而全球气候正在进入变冷的曲线上,因此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研究组(IPcc)的全球变暖报告存在质疑之处。   面对全球气候问题,钱维宏试图讲一个“大故事”,这个大故事里不仅包括干旱、低温,热浪、雨涝,还包括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它们共同存在于一个联动的机制之中。   虽然杨学祥并不认为地球有所谓的“2012末日灾难”,但是根据全球进入“冷相位时期”的假说,气候变冷所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将确实存在。   而所有灾难之中,地震的破坏性最大。5?12汶川地震、1?27海地地震、2?27智利地震、4?14玉树地震……巨大灾难激发了从事地震预测研究的科学家们的斗志。   “若把目前的地球比作‘生病’了,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不管是用‘中医’、‘西医’或者专家会诊的办法,如何做出有效的预测意见,形成预防决策,以减少灾难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年逾古稀的汪成民教授仍奔波呼号在宣传地震预测的第一线。   在他看来,预测地震就等于治病救人,是急切要完成的事业。      “青龙”一梦30年      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地震局的下属机构,主要由一批已经离退休的老专家组成,目的是“关注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努力开展地震预测研究”。   汪成民作为中国地震预测领域的先驱,曾经是唐山大地震的奇迹――“青龙县18万间房屋倒塌,而47万人无一人因地震死亡”的功臣。   时间定格在1976年的7月18日,来自华北、东北等市、县、区地震办公室代表100余人在唐山市举行了一次“地震工作群测群防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一位20岁左右的小伙子,认真地做了记录,详尽了解了当前震情的各种不同意见和它们的依据,他就是青龙县地震办公室主任王春青。”汪成民在30年后的文章《青龙县事件的经过和经验》中回忆道。   汪成民在会议上传达了对汤、滦一带震情的担心,受到了王春青的重视。作为青龙县地震工作的负责人,王春青被当地称为“地震人”。   7月21日散会后,这位热血青年回到青龙县,还未放下行装就直奔科委,报告了地震震情,要求尽快向县领导汇报。因此,有关当地近期震情分析在7月24日反馈到了县委冉广岐手里。在冉广岐的指挥下,青龙县群众在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中得以及时疏散,避免了伤亡。   回顾历史,汪成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青龙县事件的产生是在及时获得信息的条件下,恰好遇到一个十分认真负责的好干部,又恰好遇到一位敢挑重担的好领导。”   34年后的今天,汪成民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但是谈到地震预测的问题时仍旧精神矍铄。   “目前人们的心态是,地震是天命,因而是不能预测的,这种观念需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