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 俞范中学 钟海燕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因此,民族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在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族精神内容,特别是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故事,始终激励着中华后人,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这是别的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如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情操,辛弃疾“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旷达,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慨叹,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勉励,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襟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等,无一不感人肺腑!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历史教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呢? 首先,作为一名历史教学工作者,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不存在,但实际上却严重影响着历史教学发挥弘扬民族精神的功能。 一、历史教学的地位是否已经摆正? 从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思想以来,历史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了教育工作的重点。但多年以来,以数理化为代表的自然学科是“主科”,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是“副科”,这样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盘踞在许多教师、学生、家长的头脑中,尤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对自然学科的重视远远超过人文学科,由此产生了教师不重视教,学生不重视学的现象。这种现象,连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去弘扬民族精神了。 所以,我还是强调要摆正历史教学的地位,历史教师自身首先要重视历史教学,以极大的热情感染周围的教师和学生,才能让历史展现其特有的魅力和功能。 二、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否已经明确? 很多历史教师从理论上谈到历史教学目标时,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华,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把围绕考试指挥棒旋转,传授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应试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实际,不但使历史课成为学生最不欢迎的课之一,而且也丧失了历史的功用。 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历史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就要先明确一下自己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死记硬背几个历史概念的话,那还是别浪费时间了,因为中学生自己就能阅读这些内容,不再需要老师的重复累赘。他们所期盼的是教师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赋予他们人格的力量,恰似“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否已经转换?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一观点的提出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广大教师也都写过大量的文章来认同这一观点。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难以完成这一角色的转换。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他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却在课桌上听得昏昏欲睡。其结果是教师在反复讲解中领悟到了历史的真谛,而学生连门槛都不曾跨进。 所以,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这样历史知识才能触及他们的灵魂,从而转化为强大的民族精神。 其次,在解决以上问题以后,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正面诱导。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历史中正面的人物和事例成为其人生发展的驱动力。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忠心报国;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公无私;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的勤劳俭朴;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的艰苦奋斗。 二、情感熏陶。“情贵于真”。在教学中就应该力求做到感情真挚,如用低沉、稳重、缓慢而又有力的语调讲述太平天国北伐将士们在冯官屯牺牲、大批革命者和爱国者在各个时期被杀害的情景;用亲切、欢快、流畅而又激昂的语调刻画邓世昌葬身海底、海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