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界对“现代”与“后现代”话语体系接受与反抗.docVIP

中国思想界对“现代”与“后现代”话语体系接受与反抗.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思想界对“现代”与“后现代”话语体系接受与反抗

中国思想界对“现代”与“后现代”话语体系接受与反抗   摘要:本文以新闻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例,分析了中国思想界对“现代”与“后现代”话语体系的接受与反抗,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现代 后现代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传播”一词已经成为了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汇,但是,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的词汇,却并不是一个中国文化原生的概念。我们在古汉语中甚至难以找到和它相对应的词语,它是一个西方的舶来品。自从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译著引入中国以来,翻译者们对这一概念的定位,实际上是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清晰完善起来的。按照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解释,communication的词源是拉丁文communis,含义不下几十种,包括“通信”、“对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等。由此看来communicate是指“普及于大众”、“传授”的动作。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不论是“普遍”还是“传授”,“传播”都含有明显的“双向”性的色彩。   然而,自从20世纪现代传播媒介广泛进入中国以来,在中文里与“传播”仅一字之差的“宣传”却常常变向被当成“传播”的同义语,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被广泛使用。究其原因,不论是从语汇源流,还是从历史渊源来看,“宣传”一词在中国的存在有着比“传播”更为深厚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基础。汉语中,“宣传”二字合用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马忠传》:“见大司马蒋琬,宣传诏旨,加拜镇南大将军。”虽然古汉语中的“宣传”与现代社会中的宣传行为其本质并不相同,但是这一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单向性,却隐含着新闻传播学在引入中国的历史过程中,被有意无意误读的历史根源。   那么,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的本土化进程中,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传播学的被误读,它被误读的内容究竟有哪些,而这种误读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尤其是思想界的话语方式有怎么样的关系?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将结合新闻传播学的学术发展史,通过剖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话语体系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革命文化”“现代性”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并试图站在历史的角度说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我国风起云涌的年代里,为何根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学派,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而从本质上旨在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经验学派,却在中国大行其道。这一隐一显的之间。究竟与我国自1949年以后的现实意识形态有着怎样的关系,又与我国白90年代以来。以“后现代”竞相标榜的学术风气有怎样的联系。      一、传播学的两大学派及其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随着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在美国和欧洲,几乎在同一时间,以美国的芝加大学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为核心,形成了两大传播学研究的中心。前者即在社会学界闻名遐迩的芝加哥学派,后者则是更为“马克思主义者”所熟知的法兰克福学派。两大学派不仅思想体系不同,并且研究范式迥异。前者基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行政管理的研究目的,奠定了在当今美国传播学研究领域仍占据主流地位的定量研究和实用主义取向。而后者则基于反启蒙运动和反现代性思潮,孕育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定性研究方法和批判主义精神。   起源于美国的经验学派也称传统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在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不同,大众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则更为关注与传播现象本身。迄今为止不论从理论建设还是从研究方法上,起源于美国的经验学派,仍旧占据着世界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话语地位。提到经验学派,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被美国传播学泰斗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以及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 sfeld)、卢因(KurtLewin)和霍夫兰(CarlHovland)。其中拉斯韦尔是政治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是社会学家、卢因和霍夫兰都是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研究范式,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的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称为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既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偿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30年代以来,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得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学派的功能主义取向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其研究视角随之有所改变,并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自80年代电视普及以来,由格伯纳(Gerbner)等人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