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环境运动迷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共环境运动迷思

公共环境运动迷思   真正的公共环境运动和生态革命的出路水落石出:那就是回到城市、回到都市人、回到现代性、回到生活方式的反思、回到污染的元认知。直以来,至少在中国,有关生态问题和公共环境教育有几个显著特征。首先,人们往往有个“污染在别处”的远方想象。搞环保,不做到昆仑山、三江源、黄河源、青藏高原、香格里拉的冰川,好像就没法在环保组织年终的项目总结上增加亮色。许多环境保护项目,专注于减少中国山川地理原生环境的人类活动,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弃牧等方式,造就了一大批生态移民,使得一大批原住民和自己的祖先、祖灵、祖地永诀。   与此同时,中国都市的设计者和城市资本运作者基本缺乏家园意识和城市的属灵观念,也就是说,城市在他们的设计图和项目运作中,是不会呼吸,没有疼痛感的物体,而非一个可知、可感的记忆联合体和生存共同体。多年以来,从上到下,都陷入一种国际、全球、超级城市的拜物教式崇拜,它造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城市变革和景观革命。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虽然有不安的知觉、焦虑的直觉和切身的痛感,他们往往在快节奏和成功至上、生存优先的都市环境里,调低了自己对环境的要求,往往容易对切近的微观生态问题生出麻木,无法真正反思自己的都市消费习惯、都市造城理念、都市生活方式如何不断积累对中国生态问题的庞大压力。      味蕾上的城市      前段时间,笔者再次考察了中国西南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注意到一个特殊的现象,在许多村落,他们的生活环境正悄然发生植物学意义上的“城市化运动”,他们自己丝毫没有觉察。我考察这一区域的傣族村寨至今仍生活在保存较好的热带雨林里,原因之一是当地政府将这个有农村社区的自然区域统一整合成一个雨林保护区(傣族社区的编制一般称为“曼”,相对于县城这一层级的“勐”),然而这些雨林地带并非处于完全原生的状态之中,除了农民在近村落一带的橡胶和香蕉种植(这一经济活动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最近一两年出现了另外一种村落经济模式,那就是大规模的蔬菜基地。   这些蔬菜基地通常和热带雨???连在一起,原来多为水流漫漶的林间沼泽、水田、草场和荒地,一些地方甚至是大象获得盐分的半沼泽地。现在都已经开垦成大片的蔬菜基地,统一种植四季豆和南瓜,投资者来自四川,所生产的蔬菜多标上有机的标志统一发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耐人寻味的是,在我考察期间,正好是四季豆搭竹架,南瓜在塑料膜里培育茎叶的时节,不少农民背着农药来地里喷洒。所以,即使是产自热带雨林的蔬菜,也并不完全是按照“有机”的方式生产的。但是遥远的西双版纳,仅仅凭借这个遥远地理,异域的民族风情,已经可以让一些有机食品公司异地高价卖出自己的“有机蔬菜”。   然而在蔬菜种植过后,才是环境问题的真正开始:当地傣族农民一般在旱季种植蔬菜,当雨季来临,还是要种植一些水稻,这样一来蔬菜地的化肥和农药统统又被水稻吸收了。同时由于当地的灌溉系统与自然水系和雨水地表径流的联通,这些污染元素(当然包括橡胶地大量施放的化肥和农药)一起进入雨林生态系统。   而在城市的另一头,面对无所不在的环境污染、土地减少、食品伦理的丧失,中国的都市人都选择去消费这些所谓的有机、生态、绿色农业,这表面上象征着都市在日常消费这一层面上的可持续循环。例如在上海,只要是贴有这些标志的农业产品,可以卖出普通食品3~5倍的价钱,这客观上造就了都市“殖民”农村的“食品地理学结构”。原来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偏远省份,现在成为一种食物、味蕾上的生产基地。   从大的结构上看,现在的城市化过程成为透支国民生命、体能、阳气、元气的巨系统;都市化和新市民阶层需要从这些产自原生、自然、绿色、有机环境的物品中获得补充,保持一种能量的均衡和人的协和。在成都,我看到一家设在中医馆楼上的食疗火锅,里面每一道菜都具有某种医疗用途(在这里吃饭,根本就是治病,而非进食),其中最为重要的功能是补阳和滋阴,例如,普通的虾米被制成“锁阳虾球”。   在问题重重、危机四伏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国人的生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医疗化。      两套“时间体制”      在看到上面提及的“植物学”意义上的变化以及都市消费行为时,人们应意识到中国山川地理的自然流向――中国的国土基本上有两套“时间体制”。往西、往北、往西北偏北,基本上是一个“生态时间”,这些地方多为中国文化历史的原生地之一(许多西南的部族都流传着迁徙史诗,讲述自己的祖辈如何从中国的西部和西北高原地带,沿着下移平落的山川地理,逐渐往西南和东部转移,例如藏彝走廊),同时也是自然神性较为突出的地域,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而往东、往南、往东南偏南,基本上是个“社会时间”,也就是与发展、现代、文明、当代、摩登、都市相关的时间,这里的“人文地理”和社会环境基本上和蛮荒神秘的西部形成一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