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两大学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大学两大学统

现代大学两大学统   [摘要]每一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但不是每所大学都形成了可以言说的属于自己的所谓“大学精神”和“学术传统”。中国大学很多,有学术特色,形成学派的却很少。“学统”是“大学精神”和“学术传统”的合称。“大学精神”是校长、教授和学生三者合力的社会化展示;“学术传统”是“大师”的魅力发散。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分别代表了激进和保守――也就是“新青年派”和“学衡派”――的两种传统,其激进和保守,作为一种文化姿态各自在大学校园展示出来,也显示出其所支撑的思想资源与文化背景,同时造就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文学观、语言观、人员构成及杂志。   [关键词]两大学统 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作者简介]沈卫威(1962― ),男,河南省内乡县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1-0024-09      1949年之前民国时期的现代大学形态,基本上是三大板块: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教会大学相对于中国政府的学校实际上也属于私立)。办学首先需要经费,上述三大板块的大学群落的经费来源明显表现为,公立大学由政府出资、私立大学由民间集资、教会大学由教会赞助。由于经费决定办学,所以就出现了大学运作中三种力量:公立大学受制于政府的国家权力和主流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校长的任命和经费来源上。私立大学受制于民间财团和个人的资助,受校董事会的权力制约,但同时受校长个人人格魅力的强烈影响,因此体现出私学家法的特性,尤其注重学生的人格陶冶。教会大学的特殊属性是有必须要遵从的教义教规的前提,和西洋文化的接受,才可能有自由发展;同时,由教会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渗透。民国时期公立大学必须--要面对的动荡就是政治势力作用下的校长任命和学潮。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相对则稳定得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都有过因校长去留和任命时发生的动乱。一旦有好的校长,则可以稳定、发展和振兴学校。如罗家伦稳定发展中央大学九年,梅贻琦稳定??展清华大学十八年,竺可桢稳定发展浙江大学十三年。   本文所谓的“学统”,是以公立大学中的国立大学为讨论对象。首先我引用霍尔丹勋爵在《大学和国民生活》中的名言:“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因为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必须要承担起民族国家重建过程中人才培育、学术研究的重任,在此之上,则是民族文化精神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担当。这是民族国家对自己国立大学的政治期待和要求。因此,罗家伦1932年上任伊始,首先在《中央大学的使命》的演讲中强调“要把一个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认清,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精神,养成一种新的风气,以达到一个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自在属性,是国立大学所没有的。因此,国立大学的教授们一直在争取教育独立,即争取学术独立、学术自由,但始终没有成为现实。这自然是由其本身的“国立”属性所决定。      大学空间      激进的“新青年”―“新潮”派的学脉在大学空间的分布   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台湾大学的人文学科是一个学统。因为他们有师资的内在关联,特别是北京大学的文科教授对后几所大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同时也带来了北大求新、求变的学风和自由主义思想资源的发散。《新青年》所张扬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为后来者树立起鲜明的标杆。如《新潮》对《新青年》继承和超越时所列举的新“元素”是: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这自然与胡适作为前者的“顾问”、“指导”有密切的关系。   广东高师向广东大学和中山大学的转型过程,与广州作为国民党革命的中心有关,这个转型的实际师资力量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雏形,尤其文科简直像―个新的北京大学。据1927年8月25日出版的《国立中山大学》第19期的《本校文史科介绍》所列的教授名单看,他们大都是出自北京大学:“除须聘傅斯年、顾颉刚、江绍原等人外,新聘的教授有汪敬熙、冯文潜、毛准、马衡、丁山、罗常培、吴梅、俞平伯、赵元任、杨振声、商承祚、史禄国等。”当然一部分人并没有聘到,但也有前边没有提到的如鲁迅、许寿裳、容肇祖(元胎)、董作宾(彦堂)、何思源(仙槎)、朱家骅(骝先)、伍叔傥(倜)、罗庸(膺中)、费鸿年等都先后到了中山大学。从颐颉刚在广州中山大学的日记看,他到中山大学的第一个月(4月17日―5月17日)和1927年10月13日―1929年2月24日的这段时间里,其人事来往,几乎都是北大的故旧。   顾颉刚本人具有编辑刊物和丛书的实际工作能力,他效仿北京大学文科的作法,为中山大学做了如下筹划:   今日议定刊物四种:   (1)文史丛刊 由文科主任及各系主任编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