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艺术功能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花鼓灯艺术功能论

花鼓灯艺术功能论   [摘要]花鼓灯艺术的功能考察应该回溯到它的缘起:傩和具有浓重巫史色彩的古代农业社会。伴随着巫史向民俗不断衍化的历史趋势,花鼓灯经历了驱疫→酬神→宣泄→娱乐→祈愿→乞讨→文化展演的功能变迁。以汉族民间展演艺术――花鼓灯为个案,本文提出民间艺术是人类的需要,民间艺术是人之存在的确证,民间艺术体现民间权力观和政治意识,民间艺术承载希望,民间艺术是通向真理之途的一般性功能。   [关键词]花鼓灯;民间艺术;功能;需要与存在;权力观念;希望与真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3-0022-7      艺术的一切属性归根结底都是功能属性和价值属性。民间集体生成的艺术,几乎没有单纯是基于审美需要或某种无功利性目的的,哪怕是自发性的艺术行为。族群性的艺术指向往往有一种通达神灵、宗教、礼俗的功能,它关涉到群体的普遍性价值。审美性存在于极其有限的空间,比如祭祀歌、舞、乐,在今天人们看来或许是用于审美的用途,希望借此获得快乐、愉悦,而艺术行为者并非是审美者。艺术是人创造的,属于人以及其所在的社会,“艺术不能离开人对它的需求而存在。”历史地考察特定的艺术,是获得艺术功能的一个有效方法。“艺术是功能先于本质或功能大于本质,艺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同步同构。”因此,“只有一个事物对于主体来说具有意味,它才是有价值的。”群体性地、历史地、功能地审视民间艺术是获得其本真意味的有效方式。      一、花鼓灯的功能      从上古傩仪(乡人傩)到如今转型为舞台表演的艺术,花鼓灯经历了驱疫→酬神→宣泄→娱乐→祈愿→乞讨→文化展演的功能变迁。   花鼓灯起源于古傩仪。中国古代是巫史社会,尤其进入农业文明以后,通神的巫术思想在华夏大地十分盛行。自《周礼?夏官?方相氏》所载“帅百隶而时帷,以索室驱疫”始,所有关于傩的古书记载中,都十分明确地交代“大傩逐疫”的功能:沿门逐户敲击器乐,大呼逐除或傩傩之音,驱赶病疫、鬼神或瘟气等不吉祥之物,求取平安无事、幸福长寿、远离邪气。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衣朱裳,执戈扬盾”,率众?子驱邪的带有歌舞扮相和戏剧色彩的仪式活动,极具艺术意味。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傩仪是相当普遍的民间仪式活动。从《南史》所载:“曹景宗为人好乐,在扬州日,至腊月,则使人邪呼逐除,遍往人家乞酒食为戏”,可知傩的艺术成分是用来行乞的主要凭借。后来,“驱逐”的原始功能被艺人利用来作为行乞的借口。于是在宋代仍有,“自入此月(十二月),即有贫者三教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亦驱崇之道也。”从远古近乎巫术仪式的活动,穿越历史,经形式的多次演变,“逐疫”的核心功能―直延续不绝。   中国古代许多巫术仪式与祭祀、宗教牵扯颇深,相互交织。“去神离巫”可谓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鲜明特性。如唐宋时,许多迎神赛会基本是前代一些巫术和有神观念活动的延续。有学者直言:“‘傩’与‘赛’原是同宗。傩坛与赛场奉祀的自然神、祖先神均属同一神族谱系,一一事实上赛事活动中遗存着许多傩的文化基因。”仪式活动为一种精神性寄托实践,免不了有艺术要素。项阳曾明确说,迎神赛社,又称迎神赛会,据学者们考证,此种祭祀仪式与古老的驱傩仪礼一脉相承。而在驱傩仪式中,必定是有乐人参与的。清代俞樾就认为:“春社迎赛事同傩戏,非所以报明德重祀典也。”祭祀神灵是为了获得自身的慰藉,或是“春祈秋报”,或是“人丁兴旺”,或是“事事顺达”,都希望更好地寄命于宇宙,托身于自然界。傩源于殷商时代,“是一种利用歌舞形式进行驱鬼酬神的宗教祭祀活动”,“在唐以前为军礼,在唐代贱民音声人傩仪,在宋代衍变为市井民俗。”花鼓灯展演中震天的乐声和演奏中大呼的应和声,红黄绿鲜艳的色彩,童男女欢快狂热的舞蹈以及穿插的言辞更是为了有效地通达神灵,沟通天界,娱乐祖先,也是傩仪祭祀的艺术遗存。   沿门驱鬼逐疫本为古代傩仪的核心功能,到唐代“傩仪”演化为一种正式的“军礼”和宫廷中太常寺音人专属的带有宗教性的仪式,到宋代落到“不载于正史《礼》志的市井及民间风俗”。由于唐代数以万计的乐师百工流落民间以及宋代城市的发展,使宋代民间技艺呈现出极度繁荣的景象,各种杂技歌舞、散乐百戏等娱乐活动异彩绚丽。《东京梦华录》所记东京“街南桑家瓦子”就“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有些瓦子“可容数千人”,表演节目包括说话类、唱曲类、背诵类、模仿类、滑稽类、问答类等许多种。单以《武林旧事》记载的就有:“吵弹、舞拍、杂剧、杂扮、撮弄、胜花、泥丸、鼓板、投壶、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拨盆、杂艺、散耍、讴唱、息器、教水族飞禽、水傀儡、鬻水道术、烟火、起轮、走线、流星、水爆、风筝,不可指数。”(《武林旧事?西湖游幸》)且“近世民间尤尚此乐”。艺术表演成为民间宣泄情感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