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复习重点
A.概论部分:
第一讲
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
②地方有南北
③文词有雅俗
※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
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
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 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 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
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
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
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
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
第二讲
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
※ 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学也。 ——杨树达
④阐明语源,探究得义之由。
⑤校正文字。
语言文字学家:
黄侃: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人氏。 师事章太炎、刘师培,培养出范文澜、杨伯峻、龙榆生、陆宗达、殷孟伦、程千帆、潘重规、徐复等著名学者
黄侃的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由于他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黄侃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
杨树达: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湖南长沙人。著有《高等国文法》、《词诠》、《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小学述林》等书。除语言文字学外,杨树达对《汉书》用力极勤,成《汉书窥管》。
训诂学家:
王念孙:(1744 -1832),清音韵训诂学家,字怀祖,生而清羸léi,故自号石臞qú。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 撰《广雅疏证》、《读书杂志》,校正文字,阐明古义,多所创见。
王引之(1766-1834)清训诂学家。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等。
第三讲
训诂的作用。
指导古文学习
①正确判断古词含义,避免以今律古。②合理利用注释。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指导古文献整理
①训诂与辨伪、辑佚。②训诂与翻译。③训诂与注释。④训诂与校勘。⑤训诂与标点
※ 2、校勘的方法有哪几种?谁在什么著作中提出的?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勘的方法分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以古本和善本作为校勘的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本校法:是一种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
他校法:通过查检相关的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校对目的的校对方法。
理校法: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
B 古书的注解部分
第四讲——古注的发展
古注的发展阶段:
①萌芽(先秦)
②兴盛(两汉)
(西汉)毛亨 《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等
(东汉)赵岐 《孟子章句》;(东汉)王逸 《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