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0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学重点0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 2腧穴的治疗作用:a近治作用: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b远治作用: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c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天枢穴:腹泻——止泻,便秘——通便。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络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消毒a高压蒸汽灭菌法b药物浸泡消毒法c煮沸消毒法 押手的作用:主要用于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针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具体的进针法: 单手进针:多用于较短的毫针。尤其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双手进针:1)指切进针(爪切进针)适宜于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骈指进针)适宜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4)提捏进针: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C、针管进针: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针刺的角度: 深度:a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不宜深刺 b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c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d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臂、腹及肌肉丰处的腧穴宜深刺。 B、角度:a直刺:适宜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b斜刺:45° 适宜于肌肉浅薄处货内有重要脏器,或者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c平刺:15° 适宜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行针法:基本手法:A、提插法: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就是刺激量小 B、捻转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辅助手法:促使得气和加强针。 循法: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弹法:催气、行气 刮法:针刺不得气的时用之可激发经气,若已得气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摇法: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一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的方向传导。 飞法: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震颤法: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5...得气的表现:患者感觉酸、困、麻、胀、热、凉、触电、蚁行等 意义:与疗效的关系、与疾病预后的关系、与补泻手法的关系 常用的单式补泻的手法 基本补泻:A、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2)其他补泻 A、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进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C、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D、开阖补泻: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E、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晕针、滞针、血肿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的注意事项。见书152—155页 A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