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子午岭地区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模式 主 要 内 容 一、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 二、群落结构的变化模式 三、群落功能的变化模式 四、初步结论 五、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一、研究的目的、思路及方法 1、研究目的 根据课题任务书的要求,探讨加入驱动种后的森林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与机制,为西北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思路 通过对子午岭地区森林恢复过程中各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种类组成调查(包括群落内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物种数、物种的数量以及盖度等)和各演替阶段土壤亚系统(包括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碳、全氮)的调查分析,阐明森林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森林恢复的机制与途径。 3、研究方法 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于2003年7月在甘肃省合水县连家砭林场(北纬35°03′~36°37′,东经108°10′~109°08′,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形,海拔1500m,年平均气温7.4℃,年平均降水量587.6mm)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在林区共设置8个固定样地: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2年等5个人工种植的油松林以及3个一年或两年退耕还林地(种植油松、沙棘、刺槐等),每个样地各设置3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10×10m。 统计每个样方的物种数、每个物种的数量以及盖度,测定所有乔木的胸径或基径 及地面腐殖质厚度。 记录样地的经纬度、海拔、坡向、坡度、土壤厚度;在每个样方中按对角线取 5个0~30cm的土样,测定含水量、容 重、有机碳、全氮。 二、群落结构的变化模式 1、群落整体多样性的变化 在森林恢复演替的过程中,随着演替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多样性是先增加,然后降低 ,呈凸型曲线。 2、乔木层多样性的变化 在森林恢复演替的过程中,随着演替时间的推移,乔木层的多样性呈曲线增加,30年后趋于稳定。 3、灌木层多样性的变化 在森林恢复演替的过程中,灌木层的多样性在前20年呈增加趋势,20年后略有下降。 4、草本层多样性的变化 在森林恢复演替的过程中,随着演替时间的推移,草本层的多样性呈减少趋势。 5、森林群落植被组成的的变化 从以上森林群落整体多样性和各层多样性随时间变化的模式可以看出,人工林随着演替时间推移,森林植被中乔木在群落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草本植物从开始占主要优势,最后其组成越来越少(关于该森林群落植被组分重要值的计算证明了这一点)。 ? ? ? 油松、 悬钩子、苔草 油松、 刺五加、苔草 油松、 虎榛子、苔草 油松、 绣线菊、苔草 铁杆蒿 西山委陵菜 老鹳草 优势种 37 24 17 9 3 2 1 演替时间 另外,重点分析了人工林在演替进程中植被组成的变化。由于该地区的人工林都是在弃耕地或次生草地上重新组建的,所以,该地区的先锋群落除了人工种植的乔木外,主要是草本植物,然后经历以铁杆蒿为主的群系,到灌层占优势,当人工种植的乔木成林后,乔木树种开始占优势,这是人工林演替的主要途径(如下表所示)。 上述是该地区人工林演替的植被组成变化,自然林的演替情况2003年没有进行调查,但对照该地区相关的文献,根据邹厚远先生(1992)对子午岭地区自然植被演替的研究,自然植被演替的途径大致如下: 弃耕地先锋群落 铁杆蒿 虎榛子 山杨(或白桦) 辽东栎(油松) 对照人工林和自然林演替过程,邹先生文中提到从弃耕地先锋群落经铁杆蒿群落到虎榛子群落需要大约15年,到乔木占优势的森林群落需要50年左右,而人工林在17年后已经演替到油松-虎榛子群系,这表明人工加入驱动种(这里是油松)后,森林恢复演替的时间要比自然林演替加快很多。由于缺乏自然林演替的具体资料,我们还无法定量说明人工林和自然林恢 复演替的差异。这项工作我们今年计划进行。 三、群落功能的变化模式 1、土壤容重变化模式 2、土壤含水量变化模式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统计全套课件.pptx VIP
- 台球厅消防安全应急预案.docx VIP
- 海外代理协议合同协议.docx VIP
- 初中教科研课题:《初中语文预习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doc VIP
- 2025至2030年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docx
- 简述10KV 高压配电柜安装.doc VIP
- GB50148-201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pdf VIP
- 2025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招聘8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RB∕T 174-2021 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专业要求.pdf
- CP-717安装指南.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