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银行”的实践分析——以浙工大之江学院为例.pdf

“道德银行”的实践分析——以浙工大之江学院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德银行”的实践分析——以浙工大之江学院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实践“道德银行”为个案,从儒家学 说、伦理学、市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道德等学说入手,用以证明“道德银行” 创立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同时求证了其在具体操作上的可行性等相关命题。 「关键 词」道德银行,之江学院,道德伦理,功利与非功利 道德,被国人看重,也被国人遗忘。 中国有着悠远不断的道德发展史,中国人也因古老的伦理道德文化而被赞 为“东方礼仪之邦”,对于道德领域的思考一直是中国儒家文化的血脉所在。 老子的《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道”与“德”无疑是老子 哲学的核心范畴。然而,中国儒家的道德,长期被统治者当成是实现社会整合 和社会教化的基本手段,以至后来,经过“独尊儒术”的形式革命和宋明理学 兼容丛林法则的努力,中国的道德逐渐流变为一种单纯的社会教化手段,最后 中国传统道德终于步入封建旮旯——吃人的礼教。 马克思把道德定义为“一定社会的价值规范总和”,从这一说法分析, “道德”自有其物质基础,而不单纯是精神领域的产物。因而“道德”的内涵 有了拓展,外延也更加辽阔。 然而,道德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状却不为乐见。首先,大多数人对 于社会主义道德概念的界定也有着莫衷一是的懵懂,对于道德行为的出发点也 有着“动机论” 和“目的(结果)论”的差异。其次,它被排除在市场利益与 条规制度之外,成为号召型的、政治性的“道德任务”与“道德政治”。再者, 对于道德实施的制度性探索甚少,在理论上的支持更是不足,操作性极差。道 德建设的任务艰巨且紧迫。 “道德银行”这一探索性机制的提出与实践,并以此为契机引起的争论, 对于道德的重新定位及社会道德建设、对于大众提高对道德的重视都不无裨益。 这也正是该实践近期引起社会关注的主要原因。 一 “道德银行”实践回顾 道德银行“在中国的产生不是突然的,追踪它的来龙去脉,或许会有助于 对”道德银行“有一个更为立体的了解。 1.1 “时间银行”的渊源与衍变 英国当代著名政治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一书第三章《国 家与公民社会》中介绍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流行于美国和日本许多城市的 “服务信用”: “参加慈善工作的志愿者可以从别的志愿者那里得到以时间为 单位的‘报酬’。一套计算机系统登记着每一‘时间-货币’(time-dollar) 的收支情况并且定期向参与者提供结算表。‘时间-货币’是免税的,并且可 以积累起来以支付保健以及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包括降低健康保险的成 本。‘纽约时间-货币协会’正在创建一个就业机构,它将为人民提供工作、 培训和获得帮助的机会。” 实际上,早在19 世纪欧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中,就出现过 这种代替货币的劳动交换形式,比如德国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 保证》一书中所设计的“交易簿”,就用来记载劳动者的“劳动小时”以此来 交换所有生活用品和服务。当然,那是空想社会中普遍的、强制性的制度,本 来不具有什么道德性。事实证明,这样的制度至少在现在这个历史阶段是不可 能在全民中推行的。但是,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制度在人类少数志愿群体中, 在一些特定的劳动交换范围内是可以实现的。 我国的“时间银行”最早应该是由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借鉴国外的方式 于1995 年开设的。当时,该街道居委会创立的这种存取时间的银行,主要是针 对老年人的养老办法与服务。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将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服务 的时间累计储存起来,当志愿者进入老年或生活难以自理时,再由其他志愿者 为其提供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用爱心和行动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 目标。“时间储蓄”以协议形式考核,居委会每月检查一次,街道半年“签证” 一次。 之后,这种以社区为单位的“助老时间银行”迅速在上海市推广,并逐渐 发展到太原、南京、广州、哈尔滨等地。 2001 年3 月5 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启动。将在深圳、上 海、青岛等少数城市已有8000 多万人次进行了40 多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的成功 经验全面推广。倡导把向社会提供的无偿服务的时间“攒”起来,到年迈或失 去劳动能力时可以优先享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 在推广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时间银行存取的内容也不断丰富与充实。服务 的对象不仅限于老年人,同时兼顾了伤残军人、困难家庭以及社会公益事业。 服务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再限于社区生活,而迈向了社会。 “时间银行”坚持以时间为计算单位进行“劳动交换”,但它不是一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