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仰卧位时四肢瘫患者肩下垫的枕头要足够高,这样两肩不致于后缩,另外肘部要伸展,腕部背屈,拇指外展背伸,余四指处于微屈;髋关节伸直,踝关节背屈。 侧卧位时双肩向前,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及手指均呈自然屈曲位,下侧髋关节、膝关节置伸展位,上侧髋、膝关节屈曲放在枕头上要与下侧下肢隔开,踝关节呈自然背屈状。 (二)呼吸系统练习 呼吸肌主要由膈肌、肋间肌和腹肌等组成,膈肌的支配神经主要为C4,肋间肌的神经支配为T1~T7,腹肌的支配神经为T6~T12。 脊髓损伤后,其受损平面以下的相关呼吸肌麻痹,造成胸廓活动能力降低,在急性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以至无法正常排出,易致肺部感染。因此,每天进行2~3次以上的呼吸和排痰训练尤其重要。 (三)被动运动 不同部位的损伤,被动运动的范围应有全面的考虑。 依据损伤平面及患者相应的临床表现,每天进行1~2次的被动运动至关重要,常规的指导原则为每个关节活动3~5分钟,动作宜轻柔,缓慢而有节奏感,强调在无痛或少痛范围内。 (四)康复护理 对于脊柱不稳定患者,伤后24小时内宜选用动力床,而对脊柱稳定者,可使用减压床或皮垫床等。 再三强调每2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发生不应有的褥疮,同时要求翻身时应沿身体轴线翻滚以防脊柱的扭转造成不应有的损伤。 (五)个人卫生 采用中性肥皂,注意大小便后以及会阴的清洁护理,避免局部潮湿,尽可能减少褥疮发生的可能性。 (六)药物治疗 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原发性损害常常是不可逆的,而继发性损害被认为可以预防或者阻止的。 为此,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目前被国内外专家认可的药物主要是甲基强的松龙(MP)和神经节苷脂(GM1),但MP应用时间的选择宜在8小时以内,否则不仅疗效欠佳,而且并发症往往增加。GM1对正常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起重要作用,脊髓损伤72小时内给予GM1 100mg,持续用药18天~32天,有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4-氨基吡啶(4-PD)作为一种可能用于SCI慢性期的治疗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疗效评估。 二、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一)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目标就是要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恢复其实用功能,主要针对背阔肌,上肢肌群和躯干肌的训练。 1.背阔肌的训练 利用重物滑轮系统进行训练,让患者坐在轮椅上,将手举起高度和肩持平,伸肘向下拉动把手。 2.上肢肌群训练 常采用拉力器和哑铃等进行抗阻练习。 3.躯干肌的训练 腰背肌训练时,患者常取俯卧位,治疗师双手置于患者两侧肩部,嘱患者伸展躯干,同时加以抵抗。腹肌训练时,患者取仰卧位,固定一侧骨盆,嘱患者向对侧旋转。 (二)肌肉牵张训练 肌肉牵拉训练是SCI治疗过程中必须始终进行的项目,可以改善关节功能,利于步态训练,还可以降低肌张力;主要包括腘绳肌、内收肌和跟腱的牵张。 (三)功能性训练 坐位平衡、坐位下支撑身体、坐位下身体转移、体位变换等动作是日常生活活动的基础,患者应在治疗师的正确指导下尽早掌握这些内容,安全有效的进行训练。 (四)转移训练 转移训练分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两种,前者可由两人或一人帮助,后者则是训练的目标,包括水平转移、垂直转移等。 (五)站立及步态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要尽早进行站立床训练,倾斜的角度宜每天增加,从平卧位到直立位约需1周时间来适应,站立的时间一般从半小时到2小时不等。 早期用站立床的优点很多,如预防体位性低血压,防止下肢关节的挛缩,防止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刺激内脏功能改善大小便功能,防止泌尿系和呼吸系统感染等。适用于C5~T12损伤的患者。 步态训练首先要掌握平行杠内的步行技巧,具体包括摆至步训练、摆过步训练和四点步态训练;随后根据患者情况,可进行持拐杖步行训练,方法大体与平行杠内相同,但要求患者平衡和协调性更高,以免发生意外。 上下楼梯训练要有较好的腹肌力量,同时注意保护患者。 近年来,减重步行训练系统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据Wernig报道,75%不能行走的慢性患者在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下,能够再次获得行走能力。 (六)轮椅训练 上肢力量及耐力是使用轮椅的良好前提,技术上包括前后轮操纵、左右转向、进退操纵、前轮跷起驱动以及旋转练习,上下楼梯训练等。 (七)作业疗法 主要应用于颈髓损伤的患者,旨在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八)功能性电刺激(FES) FES可促使不能活动的肢体产生功能性活动,能够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促进手的抓握功能和下肢的行走能力。 (九)物理治疗 运用超短波、紫外线、离子导入等方法可以减轻损伤部位的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运用低频电刺激疗法可改善松弛性瘫痪。 (十)心理治疗 脊髓损伤后患者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社会问题,如家庭和患者对残疾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患者易抑郁甚至自杀、婚姻问题、生活问题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