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凌云汉族婚嫁习俗对女性的意义及变迁(修改稿).doc

凌云汉族婚嫁习俗对女性的意义及变迁(修改稿).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凌云汉族婚嫁习俗对女性的意义及变迁(修改稿)

广西师大成人高等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凌云汉族婚嫁习俗对女性的意义及变迁 ——对广西凌云县逻楼镇歌顶村的实地调查 论文作者:冉酉林 学 号:2010121500888 通讯地址:广西省百色市凌云县逻楼镇山逻街1号 指导教师:张彦 完成时间:2011年10月 凌云汉族婚嫁习俗对女性的意义及变迁 ——对广西凌云县逻楼镇歌顶村的实地调查 [内容摘要]:凌云县汉族哭嫁习俗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功能。在凌云县汉族传统中,哭嫁是女性的一种生存智慧,在祈求幸福婚姻生活、帮助新娘实现身份转换、传递女性婚姻经验和密切人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得以代代相传。在现代化进程中,凌云县汉族女性逐渐解构了新娘哭嫁文化的原始内涵,哭嫁习俗逐渐淡出了婚仪。 [关键词]:凌云县汉族;哭嫁;新娘;生存智慧;主体性 前言: 广西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一个近千年州、府、县治之地历史的文化古城。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哈尼、仫佬、水、满、高山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5.8%。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里民族独特的土著风情。如壮族夜婚、朝里歌圩、新寨蓝靛节、春节对歌等民俗风情古朴有趣,多姿多彩。其中汉族新娘出嫁时都有哭嫁仪式,而且哭词比较丰富,保存较为完好。凌云县汉族哭嫁是新娘演绎的一种婚仪,一般在婚前半月,甚至提前一、二个月开始,越近婚期哭声越悲,至男方来轿娶亲的前一天夜里达到高潮。它以即嫁的感怀为哭词、以拖曳悲沉的音调为旋律,以特定的人物为对象,展演出临嫁状态女性的复杂心态。 目前关于凌云县汉族哭嫁习俗的观点较多。“从目前搜集到的‘哭嫁歌’的主要内容看,可以断定,哭嫁习俗的盛行,哭嫁歌的完善和发展,还是封建买卖婚姻制度在凌云县汉族地区普遍推行以后” [2]。有学者认为哭嫁习俗是在几种婚姻制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3]。认为哭嫁是凌云县汉族以悲求喜的巫祝文化在婚姻中的表现,“祭祀用歌哭,则哀告必吉,征伐用歌哭,则哀师必胜。以子孙的忧患求祖先神的保佑,这是图腾心理,哀是忧患意识外泄的能见指标,也是凌云县汉族歌哭现象的图腾性的物质外壳”,并认为凌云县汉族人惯于用歌来展演生命礼仪和重大事项,这种“歌哭性格”是哭嫁现象产生的民族性格根源[4]。这些观点从婚姻制度、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角度阐释凌云县汉族的哭嫁习俗,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思路。但我认为,哭嫁是由新娘展演的婚仪礼俗,是一种女性文化事象,从女性的主体需要的视角更能诠释其内涵。因此,本文以歌顶村的实地调查为基础,试图阐明:哭嫁对女性有什么意义?在凌云县汉族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女性现代性的增强,哭嫁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歌顶村是广西凌云县逻楼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距县城42公里,该村95%以上的人口属汉族。歌顶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96户,总人口1948人,其中男性985人,女性963人。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半结构式访谈法,2011年8至9月份,先后与各年龄段的40多位已婚女性进行了深入访谈。 一、凌云县汉族哭嫁习俗对女性的意义 “原始社会每一种习俗和信仰在社区的社会生活中都起到某种特定的作用[5]”。这是拉德克利夫·布朗表达他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经典语句。凌云县汉族哭嫁婚仪能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口授相传,积淀成一种蔚然成风的女性文化,也是因为它对于女性有特定的文化作用。 (一)哭嫁是新娘祈祝幸福生活的表达方式 据文献记载,“凌云汉族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便自觉地跟着去‘陪嫁’学‘哭’,有的父母还请来‘哭嫁娘’,躲在房里专门为女儿‘教哭嫁’。她们悄悄地躲在房间‘哭’,或上山砍柴,溪边洗衣‘邀哭’,切磋‘哭’技……[6]”学习哭嫁是凌云县汉族女孩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哭嫁之所以在凌云县汉族女孩生命中如此重要,是由于当地民族有“以悲求喜”的神秘信念。“姑娘出嫁成亲是喜事,但在施行中又将其当成悲事。当地人过去有一种心理寄托,认为出嫁要哭,不哭不体面,不哭不吉利,只有哭才合情合理,只有哭才吉祥如意,才兴旺发达。正因如此,所以前来陪送陪嫁的人,都要哭上几句,以礼相待,新娘才感到高兴” [2]。这一说法验证了有关学者所提出的哭嫁的巫祝文化特征。正因为哭嫁与日后的幸福形成一种神秘的因果关系,它对女性才显得尤其重要,甚至成为衡量女性才德的重要标准。哭嫁的评价标准除了哭唱词,还包括哭唱时的情绪烘托。哭嫁时必须要悲情流露,有意识地作强烈的悲痛表现,伤心欲绝,甚至有人昏死过去,便达到极致。“如果在哭嫁时哭得不悲伤,不感人,往往会被人笑。[7]”清朝时候曾有一个老学究描绘凌云县汉族女性的哭嫁场景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是巴娘唱竹枝。[8]”哭嫁者越悲情毕现,旁观的族人越会赞赏有加。可见,哭嫁是一种声情并茂的表演婚仪,它经历了从一种原始信仰(祈福的文化意义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