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和第一章先秦文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导论和第一章先秦文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授目录 导论 第一章:先秦文论 第二章:两汉文论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四章:唐代文论 第五章:宋金元文论 第六章:明清文论 第七章:近代文论 导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界说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 三、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形态 四、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 1、郭绍虞“三分法 ” (1)先秦到南北朝, 文学观念的演进期。 (2)隋唐到北宋,文学观念的复古期。 (3)南宋到现代(现代到辛亥革命) 文学批评的完成期。 三、中国文学批评文本的形态 “今欲观古人文学批评之所成就,要而言之,盖有六端。自成一书,条理毕具,如刘勰、钟嵘之书,一也。发为篇章,散见本集,如韩愈论文论诗诸篇,二也。甄采诸家,定为选本,后人从此去取,窥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之《中兴间气集》,三也。亦有选家,间附评注,虽繁简异趣,语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态毕具,如方回之《赢奎律髓》,张惠言之《词选》,四也。他若宗旨有在,而语不尽传,照乘之光,自他有耀,其见于他人专书,如山谷之说,备见诗眼者为五。见于他人诗文,如四灵之论,见于《水心集》者,六也。此六端外,或有可举,盖不数数觏焉。”(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序言》) 概说 时间界限:殷商之际至秦统一六国 古代文论资料,最早见于《尚书》(但不可靠)、《诗经》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著作与史传著作。 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 文史哲不分 重要的文学思想蕴涵在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如儒家、道家的文学思想。 郭沫若曾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从庄子开始。老庄哲学最具有中国艺术精神。 台湾学者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有详细论述。 诗乐舞合一 《墨子·公孟篇》记载: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文学观念,即文学思想。是人们对文学现象、文学实践的看法认识,是文学实践在头脑中的反映。 一、文学的起源 1、早期的文艺观和功利相联系、和巫术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起源于生产劳动,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德国 格罗塞的《艺术起源》等都持这种观点。 文学起源于巫术宗教,英国的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文学和巫术的联系。 2、早期的文艺观从“文” 字看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乐记》“五色成文。” 任何事物的形式只要具有某种“错画”性或修饰性,均可称之为“文”。 3、早期的“文”实即文化的意思 《论语》“行有余力,则以文。”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墨子·非命》“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和氏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下宝。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仪,为天下列士。 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1、文字创造中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是在创造文字以后。 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頡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依类象形”的方法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创作中赋的方法;指事有象征意义,会意有比喻意义,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方法。 2、卦象与比兴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易象通于诗之比兴” “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观念与文学的本质特征就非常接近。 3、《诗经》中“美刺”的自觉 《诗经》: 《大雅·嵩高》云:“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巷伯。” 《大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汹,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 三、“诗言志”的提出 1、出处 最早提到“诗言志”: 《尚书·尧典》记载为舜对他大臣说的话。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许多学者前者不可信,后者较为可信。 襄公二十七年乃公元前546年,大约是春秋末战国初期。 诗言志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 ) 第二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诗教”之说见于《礼记·经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