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库.黄桷坪造梦空间.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坦克库.黄桷坪造梦空间

坦克库.黄桷坪造梦空间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一简称坦克库一的执行总监俞   可说:“这是罗中立的一个梦,而我是走入他梦中的人”。   这个以军事武器命名的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也是黄桷坪的一个梦,它兼容着这条街道的过去和未来,链接着艺术与文化、经济的多维关系。      罗中立的梦      1913年,一群艺术家们在纽约第69团军械库举行了一场现代艺术国际展览会。这个展会曾经被称为美国现代运动的头等大事。而在意大利威尼斯,一个潜水艇生产基地,在那里,从1895年开始。就诞生了一个迄今已有110年历史的艺术双年展。   二战之后,在德国卡塞尔军事要塞的废墟上,德国人波特创建了后来在国际艺术界享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卡塞尔文献展。   是否借助了武器的威力,这些闻名西方的艺术展会才获得了超乎寻常的传播效应?答案是不得而知的。不过今天,在重庆黄桷坪,一个名叫“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的艺术机构正在吸引着大众的眼球。   “坦克库”名副其实,它的前身是一个用来存放坦克、装甲车的仓库。“三线内迁”时,空气压缩机厂迁至到此,后来更名为西南车辆制造厂。这是一个以生产轻型坦克为主的兵工企业。那些在上世纪“冷战”时期从“空压厂”轰隆隆开出的坦克,四川美术学院的“老一辈”学长都见过。当年,川美的学生经常打趣:“如果哪天在黄桷坪见到航空母舰也不稀奇”。最值得骄傲的是,这里研制出的战车,曾经驶过黄桷坪那条凹凸不平的街道,参加了建国10周年、35周年、50周年的三次天安门阅兵典礼。   “坦克库”艺术机构的成立,将骄傲延续――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三足鼎立:北京、上海、西南。北京是798,上海是莫干山路,而西南则是重庆的“坦克仓”。   “坦克库”从―个废弃的军事仓库演变成为一个现代艺术空间,这种内在气质的转换承载了太多人对于艺术的梦想和希望。第一个梦想者就是坦克库的总策划罗中立,当年他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学生宿舍里画《父亲》,只有把望远镜倒过来缩小了才能看画面效果,这样的真实体验使他深知一间独立、开阔的画室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意义。当然,??建工作室”不仅仅是他作为艺术家的梦想,更是他作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教育理想。   2003年底,当罗中立随着著名建筑师王澍参观“坦克库”时,感慨地说:“‘坦克库’是我继《父亲》之后的第二件重要作品,我要为那些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扶上一程、送上一程。”在罗中立的眼里,坦克库犹如自己的儿子。      艺术空间的梦      横穿川美校园,在黄桷坪正街,几排高大的老房子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芒,这里,就是“坦克库”。   进入“坦克库”腹地,迎面的老坦克和两边红砖墙体上的宣传画和标语让人恍惚了时光的刻度。一个个风格各异的铁门,或是夸张的彩绘或是怪异的铁艺,都深深烙上了当代艺术的印记。路过一排排库房看那深长的走廊两边幽暗的工作室的门,有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坦克库”拥有50间艺术家工作室、700多平方米的综合展示厅、350平方米的学术活动厅、200平方米的多媒体展示厅,以及驻留艺术家公寓。罗中立说过,“希望把这里办成一个黄埔,一个硅谷,一个艺术家的摇篮”。   俞可算是最早几个结缘“坦克库”的人,最开始川美将此处购买下来进行规划时,他便是参与者之一。“当时仓库里停满了装甲车,我们在装甲车上爬上爬下,拍照、规划、憧憬……”那是2004年,把一个曾经的兵器仓库改造成艺术空间,这样的想法极具创意,自然让参与者们兴奋不已。   接手“坦克库”时,俞可有过迷茫,罗中立告诉过他自己的想法,渴望这里成为“西方式的一个艺术机构,打破传统学校模式的一个窗口,让当代艺术与文化在黄桷坪得到互相接纳”。很抽象,俞可说,“最开始,完全摸着石头过河”。   俞可尝试过与国际接轨,但真正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当我想国际化的时候,却发现身边的人都很老土。”俞可提及的“土”,不是不懂外语,不知道西方国家,而是无法去认识西方文化与艺术的接轨。   俞可也尝试过用工作室的形态与国际接轨,毕竟工作室这样的形态是“坦克库”的一个基本单元,为此,他还兴致勃勃地邀请了一个法国团,进驻“坦克库”。但是,法国人骨子里并不认可这里的文化与他们的艺术相融,他们只是猎奇。活动尾声时,俞可提出让法国团在“坦克库”办一个展览,这让法国人一下子有点茫然,毕竟他们在这里并没有认真从事艺术活动。甚至一幅可以称得上“佳作”的作品都拿不出来。法国人就去打印写真图片,想滥竽充数,而且还狮子大开口提出希望能提供多个工作室作为展览空间。“作品不及中国的艺术家,还来压缩中国艺术家的空间,当时我坚决没有同意。”俞可深知,初衷是想让“坦克库”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接受一些西方优秀的艺术灵感,可事与愿违。   如果说,当“坦克库”正式运行时,一场关于艺术空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