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吹过一次大牛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吹过一次大牛皮

我吹过一次大牛皮      我今年70岁, 我年轻时吹过一次印象很深的牛皮。这次吹牛皮,在我脑海中留下的烙印,使我从此再也不敢沾弄虚作假、吹牛浮夸的边了。   那是1959年初冬的一天,我被叫到山东昌乐县委办公室,一位副主任对我说:“小王,听说你写材料写得不错,现在给你一个任务,明天去唐吾人民公社(镇)北杨庄大队(村)总结玉米丰产经验,准备在县、公社、大队三级干部会议上做典型发言。据公社党委汇报,这个大队今年种夏玉米480亩,亩产5000斤,是全县玉米亩产最高的大队,你要好好地把他们的经验总结出来,以便在全县推广。”   那时,我是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县农业局技术员,也曾写过农业生产方面的材料。这次被县里调去写材料,自己觉得被领导重视了,脸上有光彩,心里美滋滋的。但是,也觉得不踏实。我是农业技术中专学校毕业的,教课书上说:按当前全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讲??一般田玉米亩产四五百斤,丰产田七八百斤,最高也就是千多斤。而本县从未有过亩产八百斤的地块。480亩,平均亩产能达到5000斤吗?如果达不到,这个经验怎么写?我就是抱着这种矛盾心理,第二天一早骑上自行车,顶风爬崖赶了70多里山路,到达了北杨庄大队,拿出县委办公室的介绍信后,立即与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和会计座谈丰产经验。但是,他们感到很尴尬,既不否认是丰产了,又不敢承认亩产玉米5000斤,所以介绍的情况很模糊。党支书说:“今年夏玉米长得是特别好,是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以来最好的一年。应该说今年是个大丰收年,但因为生产太忙,抢时间耕地种冬小麦,玉米收后未统一过秤,到底亩产多少确实不好计算。”大队长也接上话说:“秋粮出入库记录也不全,交公粮、分社员口粮、留饲料粮、储备粮等等,亩产多少不好计算了。”大队会计打了十几分钟算盘子,吞吞吐吐地说:“要是说亩产的话,大概亩产千多斤吧!”千多斤?这怎么成,这与5000斤差得太远了,这个经验怎么写?党支书见我为难的样子,小声告诉我,亩产5000斤是公社党委一位副书记在陪同一位县长来检查“三秋”生产时,在玉米收获前估产时估算的。   为了弄清真实情况,我与三位大队干部来到村西南角、白浪河畔原来的玉米地里――如今已变成了麦田。他们说这原来是最好的一片玉米地块。我想运用自己的农学知识,亲自测一下产量,就让他们在地上实际划出了玉米的株距、行距,并按他们说的1棵玉米结1个棒子、0.25斤粒子计算,其结果是行距0.8米、株距0.3米,每亩(666平方米)种植2775株,折亩产693.8斤。这一算把我算懵了,这个丰产经验没法写了。三位村干部看着这个结果互相笑了笑说:大概就是六七百斤;你要写,就写一千多斤吧,再少了,也不好在三干会上发言呀!接着,他们又说了一些选用良种、深耕施肥、适时浇水、中耕锄草、防治病虫等具体生产措施。于是,我连夜动笔,写成3000多字的文字稿,在征得大队干部的同意后,就高高兴兴地于第二天晚饭前,赶回了县城。      次日早饭后,我带上抄写清楚的正规文字稿,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县委办公室。县里对这个典型确实很重视,县委调研室一位张主任亲自把关。他见我连去加回共三天就写成了稿子,十分满意地说:“你写的不慢呀,打晚班了吧?”我点了点头。他接材料时很高兴,但越看脸拉得越长。他看完后把材料往桌上一扔,冷冷地说:“小王!你这是写的什么材料,一个5000斤的‘大卫星’,被你写成了千多斤的‘小汽球’,这怎么向县委交代?你立即赶回去,重写!”他见我痴呆的样子,又缓和了一下口气,说:“玉米已经收了,大队干部也记不清什么株、行距了。大概每亩的株数还能多一些吧!你不会在密植上做做文章?去年报纸上就登过了,小麦亩产7200斤,是苏联专家在场过的磅;咱省农业展览馆里也有高产典型,一亩大白菜产200万斤。一亩夏玉米产五六千斤,这不是不可能的事。”他暗暗给我指明了调查方法,也向我介绍了吹牛的典型和经验,使我心里似乎有了底。   于是,我又重返西杨庄村,经过一番调查和冥思苦想,我又向大队干部讲了高产的所谓科学依据:“你们的玉米秸还在河堤上堆着,我已经查看过,大部分是一棵玉米秸两个棒子;有些玉米棒子在场院里还未脱粒,最大的一个棒子可出玉米粒子四五两……这样一来,亩产可就高大了。”大队干部见我带回了县里的新意图,对我的分析不置可否。大队会计说:“今天上午,我们接到了公社党委的电话,批评我们的思想太右倾,给公社党委的工作抹了黑,要我们一定配合好你的工作。”党支书说:“反正情况摆在那里,你看怎么好就怎么写,别因为我们的工作,给公社党委带来麻烦。”既然他们开了通行证,所以我就带着“新经”,匆匆忙忙赶回县城,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又是画图,又是算帐,还从外地的高产典型中找经验。经过两天的“编写”,终于写成了6000多字的高产经验,文中还写了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其公式是:1亩等于6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