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思想对“官”文化内涵延伸.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韬思想对“官”文化内涵延伸

王韬的思想对“官”文化内涵的延伸   【摘要】王韬,中国近代最早的报人。纵观研究王韬的文章,从深化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的甚少,本文从王韬思想转变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说明深受中西文化影响的他,走出了一条与传统仕途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但是,殊途同归,同归于“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最后得出王韬丰富了“官”文化内涵的结论。   【关键词】王韬官文化办报思想      王韬诞生于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他思想的体现以及实践表明,王韬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贡献功不可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更是如此。   一“官”文化思想基础   1、思想保守期。1828年11月10日,王韬诞生于江苏省甫里镇。父亲王昌桂,“著籍学官,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①王家至王昌贵一辈家境复告衰落,为衣食生计,不得不在家乡开设学塾以教授生徒,这使得王昌贵终生在科举道路上一无所获。   王昌贵在科举道路上没能走出一片天地,自然就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王韬身上,从诸子百家到汉赋唐诗,无一不教,再加上王韬“少时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儿,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终身不忘”,②母亲朱氏也开始对他进行学前教育,教他认字并剖析字义。“少承庭训,自九岁以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一生学业悉基于此。”③在中国古代,要想光耀门楣,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是最好的途径,王韬自然把驰骋官场作为自己的梦想,再加上大孝子的他也为了完成父亲的“官学梦”,所以说“官”对他的诱惑是很大的。   2、思想升华期。王韬喜欢读“域外书”,每至一地都喜欢“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观其兵力之强弱。”英国的“机器制造之妙”和“格致之精”使王韬大为惊叹 。欧洲之行,也使王韬在呼吁多样化人才上迈出了一大步。他说“才有数等,有吏才,有将才,有匠才,有出使之才,有折冲御侮之才,有明体达用之才,有应急济变之才……折冲行阵,则有将帅之才,教习火器,命中及远,则有战斗之才;统帅朦?,乘风破浪,则有驾驶之才;长于战具,巧思独绝,制胜出奇,精益求精,则有制造之才。??④王韬赋予人才以新的特征,这种思想为王韬作了思想上的指引。   二“官”文化实践基础   1、科举考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衡量人才大小的唯一社会标准,也是读书人参加政权的唯一通道。读书人要想光宗耀祖,他必须在科举考试中夺得功名,而且是越大越好。因此在封建文化氛围中成长的王韬,自然会走上科举考试这条道路。   1844年,年仅16岁的王韬赴昆山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主试者看到他的文章后,称“文颇不凡”。⑤为此,他与朋友大游马鞍山,“御风而行,衣袂飘举”,在绝顶处,王韬大喊“快哉,此大王之雄风也”。⑥1845年,王韬再次应试昆山,主考官张芾称赞“文有奇气,并提笔圈为第一等,拔冠邑庠”。⑦王韬对于考上秀才一事自然喜不自禁,高兴之余,他把名字利宾改为瀚,作为他首战告捷的纪念 。1846年夏,为了准备举人考试,他闭门苦读。主持墨海书馆以后的1859年,对于怀着“壮志未酬”的王韬,他曾这样自我解嘲“堕地以来,寒暑三十易。精神渐耗。志气渐颓,而学问无所成,事业无所就。徒?天地于西人之舍,仰其鼻息,真堪愧死。思之可为一大哭。”⑧他甚至连做梦都想着金榜题名的事,于是1859年强烈的功名欲望促使他又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   从王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王韬是一个具有强烈入世精神的人,他甚至常把三国时代耕读田亩的诸葛孔明当作安慰自己的先哲。尽管后来,王韬批判科举制度,指出科举制度的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但是,不管怎样王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国、平治天下”这个目标,只不过他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实现“官”的道路不同而已。   2、上书太平天国。王韬是否上书太平天国,是他生命中悬而未解的问题,但是现在大量的材料证据已经表明,王韬确实是上书太平天国的“黄畹”。   陈其元最早在其著作《庸闲斋笔记》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王韬是否上书太平天国的问题,他声称曾于薛焕幕中亲眼见到“苏州诸生王畹上书太平天国书,并说‘王畹’已死墨海书馆,‘不婴显戮’”。⑨1935年,北京大学教授谢兴尧在其论文集《太平天国史事论丛》中,辨明了王韬并未去应试过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更谈不上“长发状元”,此号只是“友人间的戏谑雅称”,后来以讹传讹,遂成为疑案。同年,谢兴尧将刚刚影印公布的故宫档案《苏福省儒士黄畹上奉天义刘肇钧禀》与《庸闲斋笔记》中的“王畹上忠王攻取上海策”进行比较,写出了《王韬上书太平天国考》一文,确定了“黄畹”、“王畹”与王韬实为一人。   《近代史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三期所刊发的王开玺同志的《关于王韬上书太平天国之我见》一文,认为“王韬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虽难下十分肯定之断语(尚待有更多,更新的史料印证),但上书的可能性极大。”   本人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