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背景下壮族“做社”活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化背景下壮族“做社”活动

现代化背景下的壮族“做社”活动   【摘 要】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活动的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壮族社崇拜习俗的保留和变迁,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壮族社崇拜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壮族;社日节;社崇拜;“做社”   【作 者】贾雯鹤,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后。李素娟,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重庆,400044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4-0114-006      “万家午后炊烟起,白饭青蒿社饭香”(清《潭阳竹枝词》),这是对潭阳(今属湖南)“社日”的描写。   社日,顾名思义是以社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社为土神,《说文#8226;示部》:“社,地主也。”《礼记#8226;郊特牲》:“社,祭土。”社祭发端于先民对土地的崇敬与膜拜。“做社”是壮族祭祀社王(土地神)的活动[1],亦称“吃社”,壮民崇拜社王,认为社王主宰全村的祸福,有“社王不开口,老虎不吃猪”的说法。[2]壮族的社神崇拜应当为传统宗教信仰,属自然崇拜,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的起源、社崇拜的文化内涵以及社神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对壮族社崇拜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变化关注较少,个案实例不多,田野调查成果较为缺乏。   2009年2月26日,笔者参加了广西宜州市刘三姐乡中枧屯农历二月初二的“做社”活动,对该屯的社崇拜习俗进行了实地调查。刘三姐乡中枧屯位于广西宜州市北部5公里处,村庄沿下枧河而建,背靠连绵大山。中枧屯为一自然村,下辖四个行政社,村民多为壮族,占村总人口的88.3%,调查时共有123户600人左右,主要有张、谢、吴、韦、覃等姓。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活动的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壮族社崇拜习俗的保留和变迁,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壮族社崇拜的具体影响。      一、“做社”活动的历史成因      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指导下,壮族先民从很早就开始对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影响极大的土地产生了莫大的敬畏进而崇拜的行为,“是因为人们看到土地广大无边,负载万物,生财为人所用,人们要依赖它才能生存,所以才要‘亲地’,即崇敬土地,才要‘美报’,即酬劳其功,进行献祭” [3]。这种行为??着历史的发展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日趋强化和神化,从而导致人们对土地的顶礼膜拜,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4 ]   壮族“做社”一般有春社和秋社之分。春社即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由各村寨集体举行仪式,祈求社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月初二秋社还愿,庆祝丰收[5]。除此之外,壮民还想通过祭祀社王来保佑小孩平安,进而扩展到保佑村寨人畜兴旺、生意发财、子孙繁荣昌盛,即为了获得自己今生的幸福,也为了求得子孙后代的平安。壮民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把社王作为精神寄托,敬而崇之,进而在依赖心理、崇拜心理以及祈求等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朴素的信仰思想。马林诺夫斯基曾深刻地剖析这一信仰心理:“初民对于自然与命运,不管是或则利用,或则规避,都能承认自然势力与超自然势力,两者并用,以期善果。”[6]   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每个村屯都有自己的社王。由于各个村屯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因而所供奉的社王不尽相同,往往显示出原始的性质。例如:有的村屯以石头作为社王偶像崇拜,黄现?等的《壮族通史》对于这一点作了这样的描述:“不少壮族人民对村边高大巨石,野外的名山大川,深潭陡崖大洞,都视为怪物或鬼神的栖息之所,经常有人具香纸、烧鞭炮去祭祀。有的壮族地方,村边没有天然巨石、大山,也在村边立一块约一米多高的四方石头。中间刻上‘泰山石敢当’五字,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备办供物,在这块石头面前烧香化纸拜祭。”[7]有的村子无神庙建筑,也无神像,只在村中遮天蔽日的古老大树下置香炉盆供人们烧香祭拜,它们大多数是榕树,也有樟树、木棉树和龙眼树,“广西田林县的壮族村落,几乎村村屯屯有大榕树或龙眼树,少则一棵,多则满村都是,郁郁葱葱,碧绿掩映。原来这里的壮族群众崇敬大树,认为它们富有灵性,特别是大榕树和龙眼树,它们年代古久,高大如巨盖,四季常青,便视之为生命的神树和村屯的保护神树。当然,对于一些高大古怪的树,他们也加以崇拜。认为有了大树,村屯人畜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才能保证全村的兴旺和富裕。”[8]   在历史上,中枧屯的壮族和广西其它各村的壮族一样,全村村民虔诚地供奉社王。村中的社王是一尊高大的石头,旁边有几棵高大的榕树,这与《太平御览》卷五三二引《礼记#8226;外传》“社树各以其土所宜之木,社主用石”的记载相似(这里的“社树”指神社周围的树林,而非社主之树)。[9]由于惧怕神的威力,树木没有人敢砍伐,就连树枝也没人敢拾。据传,村子建立之初就以此石作为社王进行祭拜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