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舆论传播中群体极化成因与对策
网络舆论传播中群体极化的成因与对策
摘 要 本文首先界定了群体极化的内涵,热后分析了成因。最后针对其危害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网络舆论 群体极化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网络舆论传播中群体极化效应内涵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由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正式提出。他说:“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此后,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中发现: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拉赛斯皮司与其同事也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网络舆论即公众借助网络平台表达的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网民群体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络领域里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最后他们的想法在形式上会变得更极端,而临时组成的松散群体在经过讨论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群体中易激动、非理性的特点在网民中更加严重。正如凯斯?桑斯坦所言:“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而且频繁地沟通,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从几年前大学生卖身救母事件到轰动一时的“铜须门”事件,再到2007年的“姜岩”事件和“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事件,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的“辽宁女”事件和“Die豹”事件,均是我国近几年网络舆论传播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典型范例。
二、网络舆论传播中群体极化效应成因
网络舆论传播中群体极化效应的成因可从社会环境、网络媒体和信息传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环境原因.
(1)社会心理失衡。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轻型期,社会各阶层、群体利益的调整??重构,这既给公众带来了新的解放感。也施加了新的压力。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原有价值体系受到强烈冲击,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多变性,人们的行为模式呈现矛盾性、浮躁性,人们的心理结构失衡,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社会情绪日渐凸显。网络对国内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负面社会问题上,如山西黑砖窑事件、许静坠楼事件、宝马车撞人事件,大都涉及腐败、弱势群体等敏感话题。一旦此类事件出现,网络便成为各种不满和失望情绪的宣泄平台。网民极端、片面、偏执的观点自然而然地加剧了网民的群体极化效应。
(2)伦理道德滑坡。社会转型削弱了传统伦理的社会控制和行为导向功能,使人们的道德标准出现混乱局面。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如拜金主义盛行、社会公德失落、职业道德下滑、家庭道德缺乏,等等。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网络舆论主体――网民同时也是现实社会的活动主体,必然受到现实社会道德氛围的熏陶。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日益减弱,新的道德观念尚未被普遍接受,二者之间的冲突必然会引发道德危机。相当多的人借助网络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维护社会道德准则,网络成了“实现正义”的最终场所。当网民以道德的名义进行伦理审判和言语攻击时,这种情绪便以惊人的速度感染网民,使其丧失现实中的客观与冷静。群体情绪迅速极化。如在“铜须门”事件发生时,网上几乎全是对“铜须门”的声讨与辱骂,虽偶尔有理性声音出现,也会立即被更为激烈的批评所淹没。
2.网络媒体原因
(1)匿名性与自由性。匿名性是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形式的最大区别。在传统舆论形式中,由于诸多方面的顾虑,舆论主体不能完全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直接导致了意见表达的匿名性。网民可以在完全公开的情况下,毫无顾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在“Die豹”事件中,出于对“Die豹”言论的极度愤慨,有网民匿名呼吁。匿名发帖公布有关“Die豹”的详细资料,匿名讨论、谩骂。网民的这一特点直接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与自由性。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受到各种制度的禁锢,深藏内心的观点与情感,而网络世界虚拟的身份与匿名的形式让人们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等感与安全感。正是这种平等感与安全感增加了人们对自我意志的认同,并激发了人们表达与表现的欲望。于是。人们开始选择在网上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在网络把关人允许的范围里,网络可以宽容任何人的任何惊世骇俗的见解。可见,由网民虚拟身份所带来的网络舆论的开放性、自由性是传统舆论形式无法比拟的。
(2)多元性与广泛性。在网络上,人们的言论自由度得到空前提高,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在网络中,当一个人的言论在某一个论坛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英语全学期课时作业练习题.doc VIP
- 电气控制与PLC教案.pdf VIP
- NBT20277-2014 A240(S32101)双相不锈钢焊接规范.pdf VIP
- 2025秋人教版(PEP)(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docx VIP
- 初一英语文化课件.pptx VIP
- 高标准农田监理大纲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doc
- 第一单元 第1课《可爱的我们》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025湘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pdf
- 2025云南省中职职教高考职业技能考烹饪类专业理论测试模拟05.doc VIP
- 客服人员心态与沟通技巧培训PPT.pptx VIP
- 农村公共卫生与健康促进.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