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和萧红结合与分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萧军和萧红结合与分手

萧军和萧红的结合与分手   萧军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刘军、田军、萧军;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萧红。萧军和萧红名字后一个字合起来就是“红军”,这是他们取笔名的真正寓意。   20世纪30年代初,他俩结为夫妻,这是一个没有经过恋爱的婚姻,但两人很快就结婚了,咋回事呢?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1932年夏,哈尔滨《国际协报》编辑部收到一封署名为张乃莹的求救信,信中说:“她与未婚夫一道从北平来哈尔滨,怀了孕又被遗弃,因为欠了城东兴顺旅馆600多元食宿费而被老板软禁,并准备将她卖入妓院,恳请报社主持正义,救她脱险。”报社副刊主编裴馨园阅信后,即派三郎(当时萧军的笔名)、方靖远等几个青年去旅馆交涉。他们找到老板,要求老板照常供应食宿,费用由报社负责,并警告不准有丝毫虐待。   三郎等人在旅馆二楼一间阴暗潮湿发霉的小仓库里见到了张乃莹。张见来人是报社副刊上连载小说的作者,就像见到朋友一样,向三郎倾诉了自己不幸的身世。三郎也是一个漂流在外的穷困青年作者,又是个见义勇为的汉子,恨自己拿不出足够资金解救这位女子。闲谈中,他见张乃莹在几张纸上胡乱涂抹的诗句和字画,他发现这位弱女子绝对是位才女,于是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同情和爱怜的暖流。他暗暗发誓不惜一切代价救出她。他们相约下次再见,三郎把仅有的5角钱掏出留下,自己徒步而归。   正当大家为救人缺钱愁眉不展之际,不想老天连降暴雨,松花江决堤,旅馆所在地一片汪洋。大水涨到旅馆二楼时,老板不得不逃命,临走还安排一老茶房看管张乃莹,并准备通知妓院来领人。   没等三郎驾船来到,张乃莹已在方靖远等人解救下来到了三郎的住地。那时,三郎寄居在裴主编家中,裴妻待他如同兄弟。张乃莹来后,大家见她已是单身,三郎亦是光棍,何况两人又是一见钟情,大家一撮合,双方均乐意,两人就这样结为夫妻了。   那么,后来他们怎么又分手了呢?主要是因为两人性格有差异,生活中经常有摩擦、有口角,两人感情均在痛苦之中。   1934年底,萧军和萧红两人来到上海,特意拜访了鲁迅。因为以前他俩和鲁迅通过信,鲁???也给他们回过信,所以第一次见面鲁迅就资助了他们20元钱,以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可是他们穷到连回程车费都没有,这20元大票不好用,萧军就坦率地向鲁迅要了些零钱。得到鲁迅帮助后,两人又结识了包括茅盾在内的一大批进步作家。没有多久,他俩各自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由鲁迅编入《奴隶丛书》印刷出版。鲁迅亲自为其作序,他们从此而扬名。   张乃莹在《生死场》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萧红这个笔名;刘鸿霖(三郎)在《八月的乡村》中署名田军,后又改成萧军。   萧军体壮如牛、豪气粗犷;萧红纤弱、敏感、细腻,两人一持强一自尊,这两种性格生活在一起难免常起摩擦,不时起争执。为此,两人非常痛苦,但谁也不愿破坏多年在患难中建立起的感情。结果两人商量暂时分开,萧红远去东瀛,萧军到青岛写作,以一年为期,然后重聚上海。   病中的鲁迅赞同他们的计划,并为萧红设家宴饯行。   1937年,萧军和萧红没等到一年就重聚上海,开始了一段平静的生活。这时,鲁迅已经逝世,上海“八?一三”的炮声打破了他们的平静。不久,他俩随进步文艺界人士撤离到武汉,共同投入救亡洪流,与胡风一起创办《七月》杂志。   没过多久,两萧与朋友锡金所居的小金龙巷12号迎来一位在上海频繁往来的端木蕻良。端木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比萧红小一岁,长得白皙清秀,一副文弱书生模样,乌黑长发甩在脑后又平添几分英俊,与萧军赳赳武夫式的外表相比,完全是两种不同气质的男人。端木也有着非凡的文学才华,而且喜欢绘画,与萧红有着相同的爱好。萧红欣赏萧军的男子汉气概,但两人的性格差异又给她带来苦恼,她虽然不大喜欢端木的文弱,但端木的书生气质又似乎更适合她。   端木来到小金龙巷后,便托两萧向主人锡金提出搬过来住。战乱年代,都是文学朋友的锡金岂能拒绝,就这样四人住在一起。锡金与端木住在一间,后来又来一位无处可住的画家梁白波,两间房子住三男二女,怎么住呢?萧红提议:端木搬出来与两萧住在一张大床上。这当然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1938年,萧军和萧红一行来到设在山西临汾的民族革命大学工作。这所学校由阎锡山创办并自任校长,请著名的“抗日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担任副校长主持校政。出于对李公朴的信任,萧军等来到这里任文艺指导员。其实这所学校除立一块牌子外,全是乱摊子。不久晋南战局变化,日军向临汾进攻,萧红等人准备撤退,萧军随学校师生到了吉县,然后一人横渡黄河,越岭翻山,步行20余日,于3月21日到达延安。因去五台山的路上有战事,萧军只得暂住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招待所里。不久,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负责人丁玲和聂绀弩回延安汇报工作也住在边区政府招待所,见到了萧军。   毛泽东从丁玲口中得知萧军也到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