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双声叠韵联绵词”问题辨疑——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例词为例.docVIP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问题辨疑——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例词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问题辨疑——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例词为例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问题辨疑——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例词为例-汉语言文学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问题辨疑——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例词为例 张婷婷 沈怀兴 摘 要:信奉现代联绵字理论者多把其所谓“联绵词——双音单纯词”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三类。本文以黄廖本《现代汉语》所举“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为例进行考察分析,发现它们都不是什么“联绵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所以致误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黄廖本《现代汉语》 成见在胸 历史观点 现代联绵字理论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明,已经流行数十年了。信奉这一理论者以为古汉语里有特殊的构词法,可创造双音单纯词,并把这种“双音单纯词”叫做“联绵字”,分之为“双声联绵字”“叠韵联绵字”和“非双声叠韵联绵字”三类。但考察发现,汉语里实际上没有什么特殊的构词法,也没有时人说的“联绵字”。[1]但近二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人又改称“联绵词”。本文只考察其所谓“非双声叠韵联绵词”问题。为此,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考察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中的例词,看看它们究竟是一些怎样的词。这里试举黄廖本《现代汉语》(2011:211))中列举的“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例词“蝴蝶”“芙蓉”“蝙蝠”“鸳鸯”“蛤蚧”为例[2]。黄廖本《现代汉语》是一部统编教材,30多年以来先后修订九次,发行总量近千万套,且始终宣传现代联绵字理论,影响极为广泛。今举它为例,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来看它的“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蝴蝶】 已考见它是偏正式合成词[3],不再重复。 【芙蓉】 动宾式合成词。《广雅·释草》:“菡萏,芙蓉也。”王念孙《疏证》:“芙蓉之言敷蕍也。”敷蕍即敷荣。《尔雅·释草》“蕍…”条下,郭璞注:“蕍,犹敷蕍,亦花之貌。”高步瀛疏:“杜宗玉曰:敷训花开,取铺花义;蕍训荣,亦敷花义。”菡萏所以又叫芙蓉,就是因为它花始开——敷荣。由此看来,“芙蓉(夫容)←敷荣←敷蕍”是动宾式合成词,而不是什么“联绵词——双音单纯词”。 【蝙蝠】 也是偏正式合成词。李实(1990:357)《释蝠》曰:“从这个字的图形文字和演变过程看,字本为动物名,是象形字,在金文中为族徽字,在契文中用为人名、方国名。按:古无轻唇音,蝠字古读音与《书·牧誓》的庸、蜀、羌、髳、微、庐、彭、濮的濮音完全相同。…蝙蝠古为双声字。”[4]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蝠”本有义;“蝙蝠”是个双声词。沈怀兴(2013:178)有以下考察记录:“蝙蝠,《甲骨文续编》(乙 3468)有蝠字,像飞鸟,翼上有钩爪,叶玉森释曰古文象形蝠字。闻一多《古典新义·〈尔雅〉新义》曰:蝠读为蹼,下文“凫雁醜,其足蹼”,注:脚趾间幕蹼属相著。蝙蝠之足亦有膜蹼属相著,故谓之蝙蝠也。”可见,“蝙蝠”也是偏正式合成词,并且是具有双声关系的偏正式合成词,而不是什么“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双音单纯词”。 【鸳鸯】 联合式合成词。宋罗愿《尔雅翼·释鸟·鸳鸯》:“雄名曰鸳,雌名曰鸯。”宋陆佃《埤雅》卷七:“鸳鸯”亦曰:“俗云:雄鸣曰鸳,雌鸣曰鸯。” 台湾《中文大辞典》 “鸳”字条下释曰:“鸳,鸳鸯也,雄称鸳,雌称鸯。《正字通》:鸳,鸳鸯,水鸟。…一名匹鸟,雄曰鸳,雌曰鸯。”照上列古今之释,“鸳鸯”只能是个合成词,并且是具有双声关系的联合式合成词,绝非什么“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双音单纯词”。 【蛤蚧】 汉扬雄《方言》卷八:“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清钱绎《笺疏》:“唐刘恂《岭表录异》云:蛤蚧首如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于树中。端州古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旦暮则鸣,自呼蛤蚧是也。蚧与解同声通用,是蛤解以声为名也。”上引文字告诉我们:“蛤解”“蛤蚧”同。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卷十七:“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曰蛤蚧。”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三“蛤蚧”条下云:“蛤蚧因声而名”。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虫语》卷二十四云:“蛤蚧,长五六寸,似蜥蜴,四足,有毛,尾绝短,尝自呼其名以鸣。”上述文献材料都证明“蛤蚧”一词由拟声而来。由拟声而来的“蛤蚧”是一个声音的连续流,在人们的头脑中只有一个语义焦点,所以是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单纯词,但这与信奉现代联绵字理论者臆想中的“特殊构词法”构成的“联绵词—双音单纯词”毫不相干。另外,“蛤蚧/解”见母双声,所以也不是什么非双声叠韵词。 上面的考察结果表明,信守现代联绵字理论而较有代表性的著作——黄廖本《现代汉语》——所举“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双音单纯词”“蝴蝶”“芙蓉”“蝙蝠”“鸳鸯”“蛤蚧”无一支持其观点。更严重的是这一现象并不是黄廖本《现代汉语》所特有的,而是所有信奉现代联绵字理论的著作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我们考察过的著作中用来支持其“非双声叠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