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李嘉诚案例.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猛龙过江 李嘉诚的房地产之道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目录 INSTRUCTION 3 of 15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谨慎入市,稳健发展,亦不缺乏冒险精神 稳健发展 一 人弃我取,胆识卓越,踩准房地产短期波动的脉搏 反周期 二 认定房地产长期向上的大趋势--李嘉诚对房地产采取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囤地模式 英明取势 三 诚信经营的理念始终贯穿着李嘉诚的事业,并且助其成就不朽伟业 诚信经营 四 总结以及预测李嘉诚在内地的房地产投资 总结预测 五 一、谨慎入市,稳健发展 4 of 15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不卖楼花 不贷款 不按揭 只租不售 李嘉诚挺进地产业的原则 谨慎、稳健 一、谨慎入市,稳健发展 防范风险,亦有胆气 5 of 15 1967年香港的“五月风暴”触发了移民潮,香港房地产市场立刻一落千丈。随后的三年内,香港大量工厂停产、地产公司关门。 1967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李嘉诚凭着对香港地产的判断,一方面尽量减少利息支出,不过分扩张,又在低潮中不断收购别人抛弃的地皮、物业。 1967-1968 1968年,香港经济迅速复苏,工商业大规模兴起,楼宇需求量持续增加,李嘉诚的地产业务获得了丰厚回报。 1968 一、谨慎入市,稳健发展 6 of 15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长江集团稳健的财务状况 1996-2001年资产负债率 自1977年开始,“长江实业的负债比率一直下降,近年维持在一个较平稳的水平,介于0.2~0.3之间。比起同业的新鸿基,大部分时间里长实的负债比率较低。 负债率与同行的比较 “和记黄埔”的负债比率也一直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介于0.4~0.6之间,而且比起同业的怡和、太古,亦显著较低。 “长江基建”的负债比率则介于约0.2~0.5左右,财务状况尚算平稳,比同业的“合和”、“新世界基建”,则明显的优胜。 稳健财务带来的好处 以1979年长实成功收购和黄的实例为证: “和黄”大股东之一“汇丰银行”因收购“美国海洋密兰银行”急需现金。 “长实”因稳健的财务状况,而充分把握外来环境优势,完成此项收购。 降低集团的回报风险。 二、反周期运作 7 of 15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人弃我取,胆识卓越 6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 人弃我取,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 二、反周期运作 8 of 15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踩准房地产短期波动的脉搏 三年后,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高价抛售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 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630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35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400万港元。 拥有 楼宇面积 1500 万平方英尺。 三、英明取势 9 of 15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认定房地产长期向上的大趋势 1967 1967 1972 1975 1978 1981 长江实业 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1972 1975 1978 1981 动用2.3亿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 “长实”拥有楼宇面积 500 万平方英尺。 其建筑楼宇的土地面积又增加 2900 万平方英尺,李嘉诚成了香港除港府之外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三、英明取势 10 of 15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在内地采取长期发展战略和囤地模式 2003年底,”和黄“在内地的土地储备约239万平方米 2005年6月,超过600万平方米 2002年年底,“和黄”的土地储备中内地占72% 2005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93%。 三、英明取势 11 of 15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在内地采取长期发展战略和囤地模式 2月,上海 3月,成都 4月,长沙 4月,长春 5月,北京 5月,天津 5月,武汉 6月,重庆 9月,广州 四、诚信经营 12 of 15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信誉铸就不朽伟业 1986年,李嘉诚决定在伦敦以私人方式出售他持有的香港电灯集团公司10%的股份。计划过程中,港灯传来即将获得丰厚利润的消息,李嘉诚的得力助手马世民马上建议他暂缓出售,以便卖个好价钱,但是,李嘉诚却坚持按原计划出售。他说,还是留些好处给买家好,将来再配售会顺利点,赚钱并不难,难的是保持良好的信誉。 2002年,李嘉诚旗下的长虹生物科技公司要上市融资,当时长科公司全年的营业收入才几十万港元,根本就不盈利,但是股票发行时还是获得了好几倍的认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香港人都相信李嘉诚的信誉,相信跟着李嘉诚投资不会吃亏,“李嘉诚”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 13 of 15 《房地产投资》 案例分析 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GD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