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乙己》中数字品读
《孔乙己》中的数字品读
在中学语文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戏言:“学生上课有三怕:作文、古文、周作人。”这说明在白话文的教学中,鲁迅的文章是出了名的“难啃的骨头”。我们当然不能因为学生怕学就避重就轻,而应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准切入点,顺势而为,沿着文理来分析思考,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孔乙己》是鲁迅众多小说中最受他本人认可的一篇,作者写出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下笔从容不迫,冷静平和但耐人寻味。有许多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很深的意味,我从消费数目的角度加以品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文章一开头,作者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时就特地写出酒店的消费情况: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都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这段话让我们在主人公出场前明白这几点:
1.短衣帮的消费通常是4―5文;
2.下酒物很便宜,但短衣帮也未必肯消费;
3.“阔绰”与否的标准是能否买得起荤菜;
4.酒愈来愈值钱,二十年间价格翻了几倍。
消费数目的不同,清楚地显示出社会不同等级,你的消费能力代表了你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状态。所以我们看到了穿长衫的要酒要菜,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那份建立在大额消费基础上的优越感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他们有的是时间,而酒店方面未尝不希望他们在这多呆一会,既能增加酒店收入,又提升了自己的档次。而短衣帮只能喝点酒或吃点下酒物就得继续去做工了,因为他们消费时间与能力实在有限,连酒店都懒得招待他们,所以让他们“站”着,让他们明白老呆在这儿可不是长久之计。
而在孔乙己正式出场后,他也很快亮出自己的消费数目: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数字比短衣帮多消费一倍但又只及长衫主顾的一半左右,与“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真是相映成趣,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将数字用“排”的方式公布给短衣帮看了,显然是带有炫???的成分,以此表示自己在站立者中的优越感与高人一等,暗示你们并无资格嘲笑我,尽管在短衣帮面前真正引以为豪的是他读过书识得字,但在这个消费场所,最给力的回击依然是消费能力。然而短衣帮并不买账,仍然嘲笑他,这是为什么呢?最直接的原因依然是消费数目,你不是一件长衫总不离身嘛,可其他的长衫主顾每次消费可比你多多了,无论你怎么显摆,和我们依然是一个消费档次,依然是吃素的,配着这件行头不是愈发显得寒碜吗?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短衣帮取笑孔乙己的主要原因是他偷书被打而非他的消费能力,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孔乙己真的依靠偷窃有能力“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那掌柜与短衣帮还会取笑他吗?有句俗话说:“净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可见众人笑他的真正原因是:无论是凭读书,还是凭偷窃,都一样的不合格,硬是连一份荤菜都点不起,整个一窝囊废。至于经济来源清白与否,书是偷还是窃,这并不重要,正如孔乙己后来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却绝没有人对这种行为的正义性与合法性提出任何异议一样。
孔乙己自以为用九文大钱可以摆脱短衣帮与掌柜的嘲弄,显示读书人的派头,孰料弄巧成拙,悻悻之下“便只好向孩子说话”,他教小伙计写字、分给邻舍孩子茴香豆的描写都让人印象深刻,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但若我们将他与成人谈话的内容,以及每次消费数量与之放在一起比较,恐怕也会别有一番滋味。他与短衣帮一起时说得最多,消费也最多,有酒有菜;当他与小伙计交流时,因小伙计毫不热心,话少了许多,消费的也只有酒了;当他与邻舍孩子交往时,只有他的只言片语,消费的也只有掌柜从不上账的、只价值一文钱的茴香豆了。这表明孔乙己不仅有与人交往的愿望,而且最愿与成人交往,他说的话多半也只有成人才能听明白,然而由于成人世界中他所说的话只是引人发笑,而自命清高的他是绝对不愿只充当笑料的,转而就和半大的人、不会直接嘲笑他的小伙计谈天了。说话时,有酒在边上,按照老话“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说法他是真心要与小伙计交往的,所讲的话也不再是叫人半懂不懂的,可是他显然不了解“我”的内心世界、兴趣所在,一味卖弄学问,因此“话不投机半句多”。待到万般无奈之下与小孩交往时,连他自己都不知说什么好了,只能自说自话了:孩子固然还没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而瞧不起他,可是孩子也全然不了解他,注定不可能与他有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交流。孔乙己内心的清高与孤独在与三类人的接触与消费的过程中显露出来了。当孩子作为最后一批愿与他交往、而他却不愿与之交流的对象,他与他们在笑声里走散了的时候,他与他所处的社会底层已经彻底疏离了,注定他将走向末路。
之后孔乙己果然进了晋升上流社会的丁举人家中,不过代价是巨大的:从上层重重跌到最最底层――两条腿被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