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座用诗歌建起名楼
一座用诗歌建起的名楼
第二站:宣城
图景?图画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宣城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也曾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不仅有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的谢眺楼,还有被300多位文人赋诗作画的“江南诗山”敬亭山;其出产的宣纸、宣笔、徽墨“文房三宝”和绩溪古建筑、饮食文化,更是代表了“徽文化”的最精彩篇章。
解说?解读
一座用诗歌建起的名楼
那年去宣城,就是冲着谢?楼去的。
我们在一个十字路口向一位正在???勤的交警打听:“请问去谢?楼怎么走呵?”“沿着这路一直向前,再过两个红绿灯,向左拐,走500米左右就到了。”交警同志手指着我们迎面的一条马路,热情地告诉我们。于是我们驱车直奔那里。
到了那儿,我们都傻眼了:眼前哪是什么“谢?楼”,而是一家与谢?楼风马牛不相及的“谢?酒楼”。门眉上字大如斗的金字店招,不但镶着霓虹灯,而且还披着五颜六色的小电灯,看上去俗气极了,硬是把一座还算朴素的楼房,打份得如同一个倚街卖笑的艳妇。
我们很失望,于是继续寻找真正的谢?楼。但驱车在宣城城内四处转悠的结果是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结论:谢?楼早已无迹可寻,要领略登临谢?楼的意味,只有去读李白的那两首诗了。
一般说来,一处胜地,一位诗人即使登临多次,也不会多有诗作。这不为别的,只因为诗人面对同样胜景所作之诗,容易重复,不易出新。然而李白相隔不到一年时间,两次登临同一座楼阁,不但两次都写了诗,而且两首诗都成了唐诗中的杰作。恐怕只有诗仙才有这样的艺术胆量和艺术才华吧。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李白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一带游历,他的族叔秘书省校书郎李云准备去别处,李白就在当地的谢?楼(南朝???著名诗人谢?任宣州太守时所建)为他饯行,即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怀古伤今的诗《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双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清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开篇两句,诗人直抒自己饯别时的心情:过去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无法追回――欲写“今日”之愁,却从“昨日”落笔――然再后再一笔带出“今日”:它给人带来的仍是无穷的痛苦的忧愁。一股郁闷愤慨之情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紧接着,诗人笔锋陡然一转,五、六两句将即景叙事:诗人登楼远望,只见秋风浩荡、大雁南飞。表面上似乎将愁苦抛却了一边,然而细味诗意:大雁飞去归期易料,而族叔这一离去,却是归期难料,因此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心中的失意之感和离愁别绪难以言说;只好“劝君更尽一杯酒”,举杯畅饮一番。诗句中“送”和“酣”字正切题目“饯别”;“秋”字点明了时令,“高楼”点明地点;“长风”“秋雁”的意象有利于诗人抒发离愁别绪。中间四句是诗人对李云和自己的评价:作者认为李云的诗有建安风骨,而自己的诗和南齐诗人谢?的诗一样,具有清闲秀逸的风格――应该说诗人的评价是客观而有见地的。大家都有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超逸的才华和气质,雄心壮志犹如白云在天空飞翔,天上的明月可以揽入怀抱。
最后四句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其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句,由于感情真切、意象独特、比喻新颖,而成为了千古名句。我们知道,李白年轻时是有着“济苍生”和“安黎元”的雄心壮志的,而且才华横溢。然而入翰林后他却无端地受到压抑、打击和排挤,心中愤怒和苦闷自然难以排遣,只得“举杯消愁”,然而这又如同抽刀断水一样的徒劳。不过尽管如此,诗人并没有“深愁无一语”,而是大声疾呼: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无拘无束地放舟江湖。诗人从心底发出的呼声,是对当权者的彻底的决裂,也把诗人那豪放的性格和判逆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全诗从“昨日”落笔,以“明朝”收笔,着意于“今日”的抒写。结构完满,洋溢着激越奔放的感情。诗篇不抱形式的束缚,用散文化的句子,自然充分地表现了自己如波涛般汹涌的愤懑之情,体现出豪放的风格。
李白在谢?楼写下的另一首诗,题为《秋登宣城谢?北楼》,全诗如下: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一首五律,它写于天宝十三年(公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