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缺席“位似变换”.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可缺席“位似变换”

不可缺席的“位似变换”   现行的初中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对几何部分的内容做了很大调整,其中增设图形的四个“变换”:平移、对称、旋转和位似这四个变换.相对于老教材,这四个“变换”提升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空间认识高度.在为近代数学中,“变换”是一个蕴涵丰富数学思想的数学概念,尽早出现在初等几何中,是借助一个图形与另一个图形建立直观、形象的对应关系,来形成对“变换”这一重要数学概念浅显的数学认识,目的是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铺下基石.?   结合平时的教学,学生对“位似变换”的图形意识要明显次于前面三个“变换”;部分教师也认识到:由于自我对“位似变换”图形意识的缺失,在启发、引导学生解析几何图形时,往往疏忽它的存在和作用,影响到学生在解几何题时,由于它的“缺席”,少了一把开启解题思路的“利器”,关键时只能是望“题”兴叹.?图1   例1 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的BC边与正方形CEFG的CE边在一条直线上,线段BF和线段AF分别与线段CD相交于点M、N两点.求证:MN=MC.?   问题的产生背景和学生解题情况的分析:?   该题产生于2008年中考第一轮复习模拟考试,命题意图:考察学生对位似图形的感悟.只要延长FG与AB交于点H,令AB=a,CE=b,由AB∥MN,点F可以看作位似中心,线段MN是线段AB按照相似比GFHF缩小而成, 即MN=GFHFAB=ba+ba=aba+b .同理,由MC∥EF,点B看作位似中心?MC=BCBEEF=aa+bb=aba+b,所以MN=MC.   ?    但是, 学生一旦遇到证明线段相等,念念不忘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来解决,结果是把图画成“蜘蛛网”也没解决问题.可见平时学生虽然知晓什么是“位似”,仅局限于它所对应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里的数学认识:如知道经过位似变换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有对应点在一直线上,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平行并按相似比放大或缩小等,但是遇到具体的几何问题,对有位似关系的对象就浑然不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图2   例2 如图2,已知等腰△ABC与等腰△ECD的顶角∠BAC=∠CED,B、C、D三点在一直线上,顶点A、E在该直线的同一侧,BE、AD分别与AC、CE交于点F、G,求证:CF=CG.?   问题的产生背景与相关情况的分析:?   原题△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呈现于一堂数学公开课,教师引入该题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图中有两对可以由旋转变换得到的三角形,△ACD→△BCE, △ACG→△BCF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在即将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时,突然有学生向老师提出:一般等腰三角形也有“CF=CG”这个结论,教师明白这个学生的意思是只要这两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或底角相等就行.老师很高兴,立即在黑板上重新画图,让全体学生进行思考,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老师和学生都在沉思中不得其解,最后因时间关系,教师只得宣布将这个问题留于大家课后思考.课后,听课组的老师回到办公室都兴奋地继续讨论这个问题,终于有教师找到证明方法:根据题设,可令AB=AC=a,EC=ED=b,易得△ABC∽△ECD,并令相似比为k,由题设可证:?   FC∥ED,将点B视作位似中心?FC=BCDC+BCED=kDCDC+kDCED=k1+kb=ab1+abb?FC=aba+b.同理,由AB∥GC,点D看作位似中心?GC=aba+b.至此,大家猛然醒悟到:由于“位似”这一重要的数学图形意识的缺失,导致解题思路困阻于:依赖“全等形”或“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的解题模式.?   笔者认为,解题时师生容易忽视“位似变换”解题作用的原因:①平移、对称、旋转这三个“变换”的图形较为直观,容易被“形”的直觉思维所捕捉或甄别,其中“数”的关系也相对单纯,“对应相等”是主要的“数”的关系.虽然位似变换在单纯的图形里是不难被掌握,但在稍微复杂的几何图形中,“数”的关系就显得较为隐蔽,如线段之间是按什么比例被放大或缩小,往往成为解析图形时的“盲点”.又如“平行关系”虽然容易导出“位似关系”,但是,解题者往往最易先考虑图形里的“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相等,除非解题目标就是关于三角形相似或成比例线段,解题者这时凭借执果索因,对几何图形做定向解析;②在学生平时所见识的图形里,能融合前三个“变换”的图形较为常见,对这类图形的解析具备了相应的认识能力和解题经验;③在学习“三角形相似”时,教师往往侧重于数学图形里的“对应关系”空间感的培养,易忽略位似图形的“线段做平移变化时的缩放”空间感和“比例关系”的数感的培养,以至于造成对几何图形的解析能力不足.?   下面给出几例在“无相似”征兆情况下,解题时很难联想到是会用“位似变换”来巧以解题的例子:?   例3 如图3,在等腰△ABC的两腰CA和CB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