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理念对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启示.docVIP

传统文化“和”理念对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启示.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和”理念对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启示

传统文化“和”理念对构建和谐基层央行的启示   摘要:“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它体现了古代哲人对社会秩序、人生境界的最高追求。挖掘传统文化“和”理念的积极因素,探究先哲“和谐管理”的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其以德为先、以人为本、德法并用等观念对当前构建和谐基层央行颇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和谐基层央行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5-0009-02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和的本字为“?”,意思是“调谐”,也就是通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中国古代一直十分崇尚“和”理念,“和”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晏子说“和则生物,同则不济”,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而“礼之用,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则是我国古人对“和”重要性认识的具体表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民银行党委所提出的“构建和谐央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顺乎时代潮流的理性选择,是央行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目前,学术界及金融系统专业人士对如何构建和谐央行已有一些精辟和独到的建议,在此笔者试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谈谈“和”理念对构建和谐基层央行的启示。      一、“和”是我国历代统治者安邦治国的理想境界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2]“和”强调的是一种协调、顺畅、有序关系,它是对我国几千年安邦治国之道的浓缩提炼,是“大道”,是“至德”,正如《中庸》所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3]“和”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最高追求,范仲淹所阐述的“政通人和”、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无不体现出古人对“和”、“和谐”的向往及渴求。儒家学说强调“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孔子认为通过礼义教化,则“人皆可为尧舜”;东汉刘向则提出了“且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的主张。到了唐代,唐太宗明确提出“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的治国方略。于是,“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4]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统治者的治理之道。及至后来,历代统治者都主张利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礼法互补的模式来管理社会。      二、以德为先、以人为本、德法并用是我国历代统治者实现“和谐管理”的精髓所在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奥的“和谐管理”哲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以德为先。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5]一个有德之人从政,就像北斗星一样,众人都会围绕团结在他的周围。古代的德无外乎“仁、义、礼、智、信”。“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论语》中也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他们都认为管理者只有修身立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下属、领导下属,从而有效地施行管理。   2.以人为本。孔子曰:“仁者爱人”;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荀子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警句;尉缭子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名言。可见古人对“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视的。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人”的重要性,重视对人的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员工、体贴员工、理解员工、包容员工,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工作的开展。   3.德法并用。汉代以来,我国历代统治者都以儒家的“仁爱”、“德治”相标榜,但实际上都是外儒内法,德法并用。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7],也就是要用“王道”对付好人,用“霸道”对付坏人。作为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子融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明确提出了以“法”为中心,法、势、术三者合一的管理统治方法。“法”指健全的法制,“势”指领导者的的权力,“术”指实施管理的策略和手段。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为秦始皇所赞赏,成为秦统一天下的理论基础,使秦的综合国力跃居战国诸霸之首,而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当然法家、特别是后期法家的消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片面的强调“下约民众”,忽视了“上约君主”,对民众严刑峻法,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是,法家对制度、规则的强调仍然有其积极意义,现代管理理论同样认为,制度是管理的基础,领导者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