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后勤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考.docVIP

关于高校后勤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考.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高校后勤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思考   摘 要:文章以清华大学饮食中心为例,从制度、情感和生活三个方面分析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办法,力图形成一整套开展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清华大学饮食中心 农民工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00-02      目前,在清华大学饮食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在编制上分为合同工和正式工两部分;而在身份构成上,分为城市工和农民工两种。最近两年,合同制员工中农民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达到了9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民工已经越来越成为了我们学校饮食水平提高和服务质量进步的主力军和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由于农民工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了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在教育和管理上的难度加大。尤其是农民工在高校工作、生活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存在自身素质与校园要求之间的差距,由这种差距而导致的冲突也给高校农民工及校园发展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这也使得加强中心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落在了加强中心农民工教育上。因此,深入探讨农民工的思想需求状况和当前的工作生活现状,思考中心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时代农民工的概念与心理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是运用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培育人、引导人,进而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充分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做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从他们的需求心理出发。针对他们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产生实效。因此在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之前,了解现时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方向,是我们能否分析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办法的关键之所在。   从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来看,农民工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既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显然,我们中心的农民工为狭义范围的农民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代际更替。不同的出生年代,意味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机遇,而这可能会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目前学者们一般把当下时代的农民工的特征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这种描述只是对当前时代的农民工的一种概述性的特征总结,并且隐含有歧视性的观点。具体到心理和思想层面,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时代农民工的特征可表述如下:   1.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作为现时代的农民工,在大众教育的不断发展下,他们整体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年富力强、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富有挑战精神的年轻群体。这一年轻群体与以前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步彰显。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等在思维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进行主观认识和选择。更强调以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规划,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利益和尊严。在外出动机上,他们已经由单纯的“经济需求型”转向“经济需求型”和“发展需求型”并存,“发展需求型”某种程度上来说变得更加主导。可以说,生存方面的需求导向已经让位于发展自身的需求导向。   2.身份认同的日益模糊。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希望,他们对土地怀着深厚的感情,真正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愿意背井离乡、四处打工游荡。但是在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下,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以及在城市中农村无法比拟的较好发展机遇,又激发他们去城市追寻发家致富的梦想。在常年的打工过程中,他们慢慢地适应了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了“准市民”的特征。他们既想在城市谋求发展,又割不断自己与农村、农民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矛盾心理。这种经历和矛盾心理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双重边缘人”,即除了城市“边缘人”外,他们也成了“农村边缘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得他们对农村和农业的依恋在减退,很多人不愿再回到农村经营耕作,只能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作“候鸟型”的循环流动,呈现一种“钟摆”状态。作为“边缘人”,他们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找不到归属感,对于“我是谁”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答案,无法对自己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他们不希望自己再做农村人,但作为“城市人”的梦想却又如此遥远。于是,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   3.对于机会公平的强烈渴求。强烈的被剥夺感是老一代农民工最为明显的心理特征之一。在这里,剥夺分为相对剥夺和绝对剥夺两种。相对剥夺是指在与其他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的群体相比较时,个人或群体所产生的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状态。而绝对剥夺是指由于不公正的待遇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