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词看词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冲突.docVIP

从辛词看词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冲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辛词看词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冲突

从辛词看词的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冲突      作者简介:龙建国,文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古代词曲学。   摘要: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化反映了词的传统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冲突。辛弃疾创作一些“效花间体”、“效李易妄体”,欲将词的传统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由于时代精神的影响力巨大,词的艺术精神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异。   关键词:辛词;艺术精神;时代精神;冲突   中图分类号:1207.23 文献标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6)03-0082-03      一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之杰,其作品数量也是两宋之冠。统观《稼轩长短句》,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词的传统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在他笔下发生了冲突。学术界历来认为,“稼轩体”风格多样化。而多样化的风格正是词的传统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碰撞的重要表现。辛弃疾的门人范开在《嫁轩词序》中说:   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元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昔宋复古、张乖崖方严劲正,而其词乃复有?纤婉丽之语,岂铁石心肠者类皆如是耶。[1]   南宋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也说:“公所作大声镗?,小声铿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2]“不主故常”,“妇空万古”,固然是指辛弃疾的豪壮之词突破了词的传统艺术精神,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风貌。而“清而丽、婉而妩媚”,“?纤绵密”,是指辛弃疾遵循词的艺术精神而创作的作品。   今人也普遍认为辛词以豪壮为主,而兼有绵丽、隽逸、沉郁等多种风格。其多样化风格的形成是由于辛弃疾不仅是词人,而且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英豪。[3]这一说法固然有道理,即从创作主体方面揭示了辛词风格的成因。然而,它又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成因――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即词的传统艺术精神(本体特征)与时代精神的冲突。      二      欲说明词的传统???术精神与时代精神在辛弃疾笔下相冲突的问题,还须从词的发展说起。   北宋时期,由于社会相对安宁,城市经济长足发展,都市意识渐趋浓烈,词的娱乐性功能进一步强化。主情、尚俗、重阴柔之美等特点已构成词相对稳定的艺术精神。前人所谓的“诗庄词媚”,从总体上对诗与词的本体特征作出了较为合理的界定。大晟府对词谱、词律进行了整理和修订,使词进一步规范,词的艺术精神因此而更加明确、更加稳定。其间,苏轼曾“以诗为词”,欲改变“柳七郎风味”笼罩词坛的局面,但最终未能实现。辛弃疾的 “以文为词”虽与“以诗为词”有相通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对词的发展产生过影响,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异:“以诗为词”出于主观因素,是苏轼不满词坛风气而有意为之,而“以文为词”则出于客观因素,是辛弃疾受时代影响而不得不为之。   “靖康之变”破坏了北宋安宁的社会局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导致了时代精神的剧变。由于时代精神的变化,词的艺术精神必然也要发生变化。南宋之初,词坛出现了多种创作倾向:有岳飞、赵鼎等人创作的悲壮词;有朱敦儒创作的自适词;有李清朋等创作的丧乱词。悲壮词抒写山河破碎的悲愤,表达抗金复国的愿望,紧贴社会现实,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但渐渐偏离了词的传统艺术精神。这一创作倾向经张元干、张孝祥、陆游等人的拓展,到辛派词人那里形成了一个高潮。李清照等人的词也抒写山河破碎的悲怆,但他们能够将词的传统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艺术精神。如其《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往往把国破家亡之痛置于作品的深层,构成一个含蓄深婉的艺术境界。然后通过铺叙的手法,层层推出,并且情景相衬,尽渲染之能事,让读者从中既认识了时代的悲剧,又获得了艺术的美感。要将词的传统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创作主体必须具有挫刚为柔的创作技巧和文学、音乐兼通的艺术修养。由于创作难度较大,故未能形成风气或高潮。南宋中期的词人一般只是或写豪词以表达复国之志;或循传统以抒发幽微情怀。不过,李清照的词引起了后人的重视,不断有人效仿之。辛弃疾曾作《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侯寅曾作《眼儿媚?效易安体》。刘辰翁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声,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4]   南宋前期词坛多种创作倾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