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仓天心茶道美学死了.docVIP

冈仓天心茶道美学死了.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冈仓天心茶道美学死了

冈仓天心茶道美学死了   宣告一种美学的死亡,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更何况是曾为世界瞩目的经典之作。但如果考虑到,时世的更替乃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王国维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常”真理;那么,宣告“冈仓天心的茶道美学”死了,应该也是稀松平常的小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宣判或枪毙冈仓天心的茶道美学,吾虽不才,甚愿为之。不过,在说明宣判缘由之前,我必须表达对冈仓天心的由衷敬意。其为人之豪情、志向,其事功之大成、精进及其对传统和精神的守护,都在说明他是举世少有的一流人物;他的《茶之书》(The Book of Tea)更是我发愿重译的生活美学经典。   但在今天的我看来,冈仓天心(1863-1913)的茶道美学,的的确确已经死了。   出身地方武士的冈仓7岁学英文,9岁读“四书”,29岁任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美术大学)的校长,39岁创办日本美术学院。41岁赴美前,冈仓为保护日本古社寺和古艺术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波士顿,冈仓天心蒙人称“波斯顿女王”的大富豪加德纳夫人庇护,任职波斯顿美术馆东洋部主任。在为加德纳夫人演示茶道、讲解茶艺的过程中,他创作了《茶之书》。此书写于日俄交战之际,为西方世界了解东洋民族好战性格之后的恬静深远之美,提供了一条艺术化的途径。1906年,该书在美出版后,风靡一时,入选教材,冈仓天心之名亦响彻欧美。然而,一百零五年后的今天,冈仓天心的茶道美学观却已然如同《茶之书》的绝唱结局:古稀之年的千利休大师面带微笑,口诵美辞,应君主秀吉之命而欣然自刎――这是东方精神美学的极致,却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即。   读者也许会觉得匪夷所思,若要回答今天的茶道美学应当是什么样的,便有必要返回到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原著中去找寻“茶道”的本貌。日本茶道由中国传入,这是不争的事实。唐德宗贞元21年(公元805年),日僧最澄到浙江学佛,回国时带回茶种,植于日本贺滋县(今池上茶园),此为日本茶之始。但冈仓说:“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这显然是在说,作为艺术的、审美的“茶??在中国早已被“物化”了。冈仓将中国“物化”喝茶的时间定格在宋末,那时蒙古入主中原,传统文化颠沛流离,而一衣带水的岛国日本恰在此时继承了深远典雅的宋代茶文化。姑不论冈仓说法确切与否,从今天来看,市场、热钱、游资、炒作、暴利等因素的交织无疑构成了当下理解“茶”的语境;而近世中国对茶丧失精神意向,使其沦为“开门七件事”之一,便是这“物化”的基础。   冈仓天心又说:“到目前为止,东西方彼此差异的人心,却是在茶碗中,才真正地相知相遇”。全球化在一百年前出现端倪冈仓从茶碗中见叶知秋。在他逝世的半个世纪后,加拿大人麦克卢汉预言了“地球村”的到来;又一个五十年之后,世界一体化进程真实地呈现于我们面前。这时候,不仅是中国人为“物”所困扰,全世界都在资本的间隙中游走。鲍德里亚曾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艺术产品如地底喷泉一般涌现,以至“艺术和娱乐与日常生活混而为一”。冈仓时代的茶道,在这样的情形中,还仍是一门纯之、玄之、高之的超越性美学么?   在冈仓天心的笔下,茶道是一种饱含着对生命敬畏之情的生命美学。以冈仓言之,即是:“欲对一件杰作有所理解,必然要躬身屈膝,拜倒其前,就算仅是只字词组,也需屏息以待。”在这样的哲学要求下,茶道成为一种庄重的仪式,品饮乃是“体道”的过程。茶脱离了日常生活的色彩,进入高蹈的虚空之中,俯视人间尘埃。可是,在“物”的包围中,茶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一部分,有什么资格做精神上的突围呢?冈仓说:“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源由”。我同意此话前半句的论断,但对后半句在今天的有效程度表示怀疑。   可以这么说,怀有仰慕、敬畏之情的美学是“生命美学”,而抱持品味、欣赏态度的审美则是“生活美学”。处于“物体系”之中的人们,即便经过百转千回的精神淬炼,也难以一亲生命美学之芳泽;而对于本就当是生活一组成部分的茶(道)来说,更是很难从“物”直接向“神”跨越。在当代,冈仓天心的茶道美学是不现实的;在当代,只有把茶(道)当做一种融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而非超越日用间的精神境界,才有可能使其成为审美活动的对象,才有可能挖掘那绿水香韵中的意涵。在这个意义上,我才能接受冈仓的如下名言:“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讲一讲利休训子的故事。据说,千利休(1522-1591)之子绍安奉父命打扫庭径,至一尘不染,干净清洁;利休见此而怒斥,训其不懂洒扫的艺术――利休“步入庭中,抓住树干摇将起来,园内登时铺满红黄相间的落叶,片片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