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处“原始部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密林深处“原始部落”

密林深处“原始部落”   上世纪的“人民公社”时期,一群陕西人来到了这里定居,几十年后形成了一个有3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落。他们看电视必须通过汽车电瓶供电,所以当地人一般半个多月才能看上一次电视。如今,这个闭塞的山村正面临婚育、能源、医疗、教育等方面危机――      吕四梅一直在织毛衣。   她依偎在炕角,冬日的阳光透过窗纸照在她的脸上。她不时抬头,望着窑洞门口方向,进入她视线的,除了黄的山,就是枯的树。   这里是陕甘交界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子午岭。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省逃荒的人们逐步走入这座绵延400多公里、林木资源丰富的山脉。   仅在子午岭腹地的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就有18个省份的逃荒者至此,多年来,政府给他们修路、通电,他们被纳入当地管理并定居下来。   然而在大山最深处,仍有30来户人家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电,没有路,没有医生,没有学校。传说是一位猎人发现了他们的存在,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原始部落村。      18省人组成的乡镇      甘肃省最东端,山脉连绵,谷壑幽深,因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故称子午岭,是陕甘两省的分界线,海拔在1600至1907米之间。   2005年12月27日,子午岭腹地的太白镇,309国道穿城而过,清晨8时,仅有的三四趟班车停在这个小镇惟一的街道上不停地响着喇叭。   “如果赶不上车,就只能等明天了。”孟乾坤,这个小镇的镇长,他告诉记者,太白镇全镇总面积1192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子午岭的林区范围,地广人稀,也正因如此,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开始,大量外地人逃荒到此,靠着丰富的林地资源养活自己。   “我管着18个省的人呢。”孟乾坤笑着说,最终留在了这块土地上的人和当地土著人一起过活,经过几十年的繁衍,全镇人口也由以前的几千人达到了现在的1.2万人。   太白镇往北的一条名为平顶川的深山沟壑,就居住着当年多数的逃荒者。   一条仅有两米来宽的土路,坑坑洼洼,半尺厚的尘土被车碾过,四处飞扬,飘满整个山间,如雾一般。在太白镇镇长孟乾坤的指引下,我们试图去探访子午岭最深处的村庄。   路在山底,两侧是黄的山,黄的山上是挂满土的黄的树,一条小河与山路时而平行时而交错,越野车就不得不在约半尺高的冰凌上碾过。   实际上,关于子午岭的传说和古迹甚多,著名的秦直古道沿子午岭主脊迤逦而行,曾将千里关山变通途,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当地人说,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旧可以通车。   走在川下的我们无法去见证秦直古道,但两旁的山腰上,不时有几户人家,有砖房,有土房,也有窑洞。孟乾坤说,他们就是以前的逃荒者,政府给他们通了电,并上了户口,纳入当地人口管理。   在川底,也时常会出现一片片的平地,这就是逃荒者开垦的土地。      “每家占一个山头”      车子约走了两个半小时,已进入深山约50公里,便无路可循,山上竖着的电线杆也已不见了踪影,我们只能步行前往深处。   在一条小路的尽头,半山腰上,三眼窑洞出现在记者的面前,门前,两头黑色的猪散养着,在山坡上拱来拱去。坡下远处,十多匹马啃着干草,并未拴有缰绳。   一位不到20岁的姑娘看到我们来,立即走进了窑洞。我们到门前说明来意,她的母亲很客气地将我们请到屋里,这就是吕四梅家。   屋里除了一铺大的土炕,几口缸,几个柜子,还有一张露出棉花的沙发,再没有其它家具。   “几乎每家都占有一个小山头。”吕四梅介绍,他们家离外面最近,在深处还有30来户人家,各户人家有的相距10来公里。   吕四梅说,大多数人来自陕西的志丹县和吴旗县。再往深处住着的冯灯解被认为是这里的第一个住户,他今年56岁,在他10多岁的时候,和村里的生产队员一起放羊,发现山里草木旺盛,便决定长期在此放牧,并开挖了一眼窑洞。      没人肯嫁进山里      在这个隐居山林的村子,家家户户都养猪,一头或者两头,每到冬天,就将猪杀了,肉腌了做成腊肉,猪油则是村民们一年的食用油。   荞麦和黄米是村民的主食,多数的情况是,村民们用抬上山的石磨自己磨了吃,有时候也会几家联合起来,找个三轮车运到太白镇加工成粉再拉回来。   大米和面粉对于这些村民来讲,则是奢侈品,他们所在的山上,不出产这些作物,村民们也很少去买。   “就是没人肯嫁到我们这儿来。”让村民沙建纲担心的问题是,他们的孩子们一辈会出现近亲结婚。在这个村里,家家都是亲戚,女孩不到20岁便想办法嫁到外面去,村里还有几个男孩20多岁了,但没有讨到媳妇。无一例外的是,这些20来岁的孩子都是文盲。   有村民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他们认识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都“投亲靠友”将孩子送到山外去读书。   摆在村民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是看病问题,山里没有一名医生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