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海南省五指山市番茅村冲山镇织锦传习所调研发现几点问题
对海南省五指山市番茅村冲山镇织锦传习所调研发现几点问题
[摘要]黎锦是黎族传统手工艺织品,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受到政府的重视,相继在村中成立织锦传习所,传习所的成立促进了黎锦的传承,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
[关键词]黎锦 番茅村冲山镇织锦传习所 传承
一、黎锦概况
黎锦是海南黎族古老手工艺品,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籍中多有记载,最早见于《尚书#8226;夷贡》,书中记载:“(海南)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尚书#8226;禹贡)。“卉服”即指棉布缝制的贯首服,“织贝”为黎语棉花意思。秦以前是黎锦发展成形时期。汉代,黎族的棉纺织技术有了一定发展,织造出广幅布,深受地方官员的喜爱。宋代,黎族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方面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被称为“机杆精工,百卉千华”。黄道婆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棉纺织革新家,传说黄道婆少女时流落到崖州(海南省三亚市古称),从黎族妇女那里学会了制造纺织工具和织布技术,元贞年间(约为1296年间)返回中原,将织绣工艺带回中原加以改进,江南一带的棉纺织艺术由此兴起。清代无名氏绘制的《琼州海黎图》、《琼黎一览图》、《琼黎风俗图》中反映了清代黎族的生活面貌,其中绘有黎族纺线的画面。综上,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黎锦曾受人们喜爱,它是江南织锦技术的源头,可见黎族棉纺织技术在中华民族工艺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2005年9月,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织染工艺、麻纺织工艺被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5月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琼崖史志,文保动态)。随即,黎锦受到政府、学术各界和广大民众越来越多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开发黎锦,政府在黎族各大村落开展黎锦传习所,培养更多的织绣人才。
二、冲山镇织锦传习所建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1.曾经辉煌的冲山镇
五指山市番茅村冲山镇织锦传习所是政府扶持的传习所之一,它相对于其他的传习所拥有很大的特殊性和先行性。该村于1954年成立了黎族地区第一个合作社,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少数民族合作社,1958年改为番茅大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成为黎族村寨中的“样板村”而名声大噪。周恩来、朱德、习仲勋、许世友、陈永贵、钱其琛等多位国家领导人曾前往视察,苏联、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36个国家的知名人士(例如西哈努克亲王)曾先后来此参观,堪称黎族地区的一面旗帜。1984年改为番茅管理区,后来改为番茅村委会至今。目前该村隶属五指山市冲山镇。八十年代,村委就有了旅游发展意识,在村中建立了黎族风情陈列室,在海南省首先开创了以旅游为主的致富之路。冲山镇织锦传习所就是在这样辉煌的历史背景中孕育而生,它的建立是必然更是当地人们的需要。
2.冲山镇织锦传习所的建立
1987年,家住番茅村的黄慧琼接到第一批黎锦商业订单预示着黎锦传习所的建立。当时她并没有集中织锦的意识,随着订单越来越多,黄慧琼与刘香兰两人决定把懂得织锦的村民召集到一起,开办传习所。2006年织锦的传统工艺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渐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织锦队伍的建设。2007年经过五指山市扶贫办、市文体局、市妇联对织锦队培训、政府资金的投入等一系列政府援助措施壮大了织锦团队。2009年,织锦队中刘香兰被评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当地政府为织锦队挂牌为“五指山市番茅村冲山镇织锦传习所”。
3.旅游激活了黎锦的新价值、新意义
根据实地访谈得知,文革期间,织锦工具、工艺及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工艺传承、文化传承、学术理论等方面出现断层。村委的旅游意识让黎锦脱胎换骨的“活”了过来。旅游者为织锦增添了活力,游客想拥有黎锦的冲动激活了妇女的双手和智慧。这一商机带动了村中妇女的织锦经营,也悄然地改变着传统织锦,为黎锦带来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在类型上有了创新。起初她们的销售以传统服饰为主,根据旅游者的需求传统织锦由服饰延伸出更多现代生活用品。二是黎锦传统工艺的退化,运用新时代的产物代替了传统的纺、染技术。根据访谈得知,传习所成员目前没有自己纺线、染色,更喜欢城里机器加工染色的丝线。买来的丝线有更多颜色选择,织出的花纹也更加漂亮。三是黎锦功能上的转变。其一在文革前期,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方式造就了黎族人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习惯,黎女自织自穿的织锦服饰,用来遮体避羞,具有单纯的实用性;其二,是否会织织锦是夫家择偶的标准之一。因此织锦与他们黎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的织锦不再是妇女们生活中的服饰,她们摆脱了秧筒裙穿上宽松的裤子。是否会织锦不再是黎族男子择偶的标准。黎族生产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黎锦逐渐从他们的生活中分离出来。织锦变成了黎族村落的旅游商品标志,是黎族妇女创造经济价值的商业符号。
创新的织锦,吸引着游客的眼球,由单件的买卖发展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