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渔名号艺术文化阐释
李渔名号艺术文化阐释
摘要:李渔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所取得的文艺成就,无不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从李渔名号艺术的角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通过捕捉李渔名号艺术的显性表现,发掘李渔名号艺术的隐性内涵。可以饱览中国古代名号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人们对李渔乃至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研究滋生出新的原动力。
关键词:李渔;名号;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6-0083-04
中国古代姓名观和谱牒学,以及当代人类学和符号学的理论告诉人们,“名号”是一种语言符号,“命名取号”是一种基于社会、民族或者个人的文明行为,“名号艺术”能够折射出社会、民族或者个人的心理、志趣、追求等,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清初的李渔作为一介布衣,尽管生活经历特殊,然而却多才多艺,跻身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之列。李渔一辈子在学林艺苑勤苦耕耘,涉足的领域包括戏曲、小说、诗、词、散文、历史、建筑、园林、旅游、餐饮、医学、养生、印刷、出版、营销等,给后人留下了数以百万字计的作品,其中许多方面都显露出不同凡响的真知灼见,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乃至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迄今为止,李渔的某些见解依然具有难能可贵的应用价值和借鉴价值。毫无疑问,李渔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所取得的文艺成就,无不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从李渔名号艺术的角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李渔祖籍在浙江金华的兰溪,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出生于汀苏如皋,清圣祖康熙十九年(1680)卒于浙江杭州。李渔原取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又曾说:“男子生兮,弧矢四方”。古人有名有字,还有号。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古人的字是尊辈代取,而号或叫别号、别字,往往是自取。李渔最初的名号表明他早年在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影响下,渴望走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的???路,有一种遵长辈之命类神仙下凡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明崇祯八年(1635),李渔在浙江婺州参加童子试,一举成功,受到主考官浙江提学副使许豸的高度赏识,称赞李渔为“五经童子”。可是李渔后来应乡试均不中,然而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振作精神,重整旗鼓,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明崇祯十五年(1642),李渔再次应乡试,孰料适逢内乱,半途而废。明清易代的战火彻底焚毁了李渔科举仕进的美好人生理想。明朝失政,李自成起义,清兵入关,一连串的巨大世变接踵而至,迫使李渔重新选择人生道路。时近中年的李渔面对黯淡前途,决心买山归隐。在朋友的帮助下,1648年于家乡伊山头盖起了一座伊山别业。李渔匠心独具,设计精妙,建成了不少因地制宜的风景点:燕又堂、停舸、宛转桥、蟾影、宛在亭、打果轩、迂径、踏响廊、来泉灶等等。这些风景点的名字叫得美丽动听,其实大多因陋就简,甚或有名无实。由于李渔苦中作乐,善于点铁成金,因而诸多风景点命名显得别致雅趣,诗情画意陡然倍增。与此同时,李渔自己也易名改字,名渔,字笠鸿,号笠翁,表明了归隐的心迹。李渔在《张敬止网鱼图赞》中自我解释说:“鱼我所欲也,因自名笠翁。以其才薄劣,于世无所庸。人地务相宜,所以泯其踪”。李渔在《卖船行和施愚山宪使》中还慨叹说:“嗟我一生喜戴笠,梦魂无日去舟楫。谁料人间张志和,惟向口头营泛宅。四海人人唤笠翁,笠翁其名实则空。一竿无可置身处,倩人作画居图中。”张志和是唐代词人,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华)人。16岁游太学,擢明经,向肃宗上书陈策,受赏识,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赐名“志和”。后因事获罪贬南浦尉。遇赦量移,遂不复仕,浪迹江湖,自号烟波钓徒。又自号玄真子,著《玄真子》12卷3万言,《述太易》15卷;均佚。张志和能书善画,长于音乐,现存《渔歌子》即《渔父》词5首,写江南景色、渔父生活,其一曰:“丙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李渔把自己与同籍贯而且志趣、才华相似的唐代词人张志和绾结起来,并且以张志和自况,写出了在时世面前无可奈何的隐逸者的情怀。从李渔的改名易字,不难看出李渔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事实的确如此,明清鼎革之后,李渔投身于文学创作,走上了一条亦文亦商的道路,进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此后,李渔在不同的时期又署别号伊园主人(1648年,据诗歌《伊园十便》小序)、随庵主人(1655年,据黄鹤山农传奇《玉搔头序》)、觉道人(1658年,据杜潜小说《十二楼序》)、觉世稗官(1658年,据小说《十二楼》署名)、笠道人(1658年,据小说《闻过楼》第一回)、莫愁钓客(1668年,据传奇《巧团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