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关键词:语文 个性 自主 合作 探究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长征》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首诗篇,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于诗句精练,概括性强,时代性强,学生学起来不是很容易,特别是第二、三句。所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主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哪些是重点词语,然后把这些重点词语读出来,通过抓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从而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如学生在读第二句时,都认为应该提醒的是“腾细浪”“走泥丸”,然后,在反复地朗读中去揣磨这两个词,很快就能理解“腾”就是“翻腾”,“细浪”就是“细小的波浪”,“走泥丸”就是“从脚下滚过的泥丸”。在这层意思上,让学生再读诗句,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细浪”“泥丸”与前面的高山好像是不相关的。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因为他们内心里有了疑问,迫切想要解决疑问,在讨论中就会合作去探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虽然不是马上找到答案,讨论中学生也会各抒己见,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他们的探究,他们最后就会在讨论中寻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已渗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呢?我感到有如下体会。 一、老师是学生思维创造活动的引导者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 、主动地习得知识。案例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朗读,找出重点词语,并通过再次地朗读,从而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并组织大家深入讨论交流,同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到分析问题应该全面,可以联系旧知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教师只是像一个向导那样指引他们不断向前。 二、好奇心是学生乐于探究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这种心理,我没有将诗句的意思与道理轻易地告知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朗读自主探究,引起学生发表见解,又在见解中发现问题,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因此,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加上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积极、活跃、亢奋状态,他们为弄清真相而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三、保证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下是暗示),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