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林雪凤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南宁市英华学校 林雪凤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在国际交往日益深入的今天,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学好它,特别是学会正确的使用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考好试,更要让他们灵活的运用。本文分析了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容易受母语影响的几个方面,并相应的给出了对策。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是不仅会答语法题、会作阅读理解题的学生,而且是在口头书面上都能得体地运用所学语言的学生。
一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他是否能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即: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内容。如果缺乏语用能力,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产生“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主要是一个语言问题,后者则是由于不同文化对何为恰当的语言使用的不同理解所引起。
一、语用失误的原因及类型
有关跨文化语用的研究证明:学习者的母语语用知识会影响他们对目的语语用的理解和使用。学习者会把母语的各种语言形式:“道歉”、“请求”、“感恩”、“拒绝”等“迁移”到目的语的使用中。他们在判别社会地位的时候总以母语的社会价值观为标准。学生可能会出现语用错误有:
1.搬用母语的价值观
①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
②Whats your salary?你一个月挣多少啊?
③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呀?
④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了吗?
由于东两方价值观的不同,这些中国人认为习以为常的问候,西方人在交谈中却很少涉及,因为这些在两方人看来都属于个人隐私。英语国家的人特别是女性不喜欢让人知道自己的年龄,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人之间工资也是个禁忌,除非想从对方那里获得有关信息,否则见面也不会问别人要去哪里,而例④则很可能暗示着一种邀请。学生如果不了解这点在交际中很容易造成语用失误。
2.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倾向含蓄内蕴,常用婉言曲语平缓语气,强调客气。因此交流中喜爱用一些模糊词,如也许/或许/可能(maybe,perhaps,probably),“大约大概”(about,approximately),差不多(almost,nearly),大体上的/基本上的(generally,basically)等。但这类词语过滥会起反作用,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言不由衷的印象。西方人喜欢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汉语表达的模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例如中国人爱说“我尽量去……”,译成英文是“I will do my best to…”。这里汉语表达有婉言谢绝之意,以便不伤害对方的面子。在英语中“I will do my best to”却是肯定的回答,表示“我一定会尽量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3.套用汉语的表达习惯
很多时候学生由于不了解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而直接套用了汉语中的表达生成话语。例如:在回答“Thanks a lot.”的时候,错误地使用“Never mind.”,其本意要表达的是“没关系”“不用谢”。事实上“Never mind.”在英语中是用于当对方表示道歉,自己一方表示不介意的场合。此时得体的表达应该是“You’re welcome.”才对。
又如:英语中“Im sorry”和“Excuse me”翻成汉语都是“对不起”,但前者一般用于对做错的事道歉,请求他人谅解,后者则一般用于打听消息、打断别人的谈话、退席、请人让路等等,是略表歉意。如学生不清楚两者间的区别就容易混用导致语用失误。
4.不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
由于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交际中的失误。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年份为参照点,如现在2009年说“去年3月”,则是指2008年3月。而英语则以说话时的月份为参照点,如现在是2009年6月,那么英语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2009年3月。如说话时为星期三(3月3号),汉语说下周五是指下个星期的周五(3月12号),而英语Next Friday则指的就是这个星期五(3月5号)。
5.说话分寸把握不当
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和地位,对熟悉的人或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用过于礼貌的表达方式或对陌生的人使用了过于随便的说法。
如: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No,please dont go to any trouble.
如果是在熟悉的朋友之间使用这一表达方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