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课中情境创设技巧谈
语文课中情境创设技巧谈
【摘 要】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从整体出发,把某一环节的情感基调与全文的情感基调结合起来,把局部的情境创设与整体结合起来,把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小同作品的情感基调结合起来,把对文本的认知与人文精神的浸染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有较好的情境创设的诞生,才可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情境创设 语文课 技巧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缩短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文本的熏陶浸染功能,应该是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课堂教学不注重从文本的整体氛围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得通过文本进行精神浸润的教学目的落空。请看以下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一教师讲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确立的教学重点是:(1)把握本文的结构层次.理解其严密的逻辑性;(2)体会本文感情深厚蕴籍的特点。主要的教学流程是:①解题,交待学习目标。②听读,理清全文脉络。③讲读第三段,讨论:马克思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④讲读第四段,讨论:马克思还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发现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⑤讲读第五段,讨论:马克思还有哪些发现呢?⑥讲读6、7两段,讨论:马克思这些天才的理论发现为历史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恩格斯却说“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原因何在?请找出答案。另外,马克思作为革命家都有哪些革命方式?⑦略讲8、9两段。⑧总结全文。
案例二:同样是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教师臂缠黑纱,神情肃然,要求学生面朝黑板上的马克思像默哀三分钟,而后才开讲。
案例三:一位教师讲鲁迅的《祝福》:一上课,老师满脸的严肃,煞有介事地说:“昨天晚上,在一个古镇的郊外,公安人员发现一具无名女尸,年龄大约四十五岁,身体未见刀枪痕迹。为了查明死者的身份、死因,我已派出三个调查组,分别到鲁四老爷、贺老六家、卫婆子家进行调查,要求迅速侦破此案,现在请二三个调查组汇报调查的案情。”接下来几个学生先后发言,述说样林嫂不幸的身世,最后共同认定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还有鲁镇的人。下课时老师赞扬这几位同学办案神速,有侦破天才,将来可以做一名出色的侦探(《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
案例四:这是笔者亲历的一堂课。同样是执教《祝福》一文,教师将课文的第四部分改成了课本剧“祥林嫂的哭诉”,力邀四位女生到台前表演,她们分别扮演祥林嫂、卫老婆子、四婶、柳妈,还有两位男生在旁边客串。由于准备不允分,表演不到位,笔者发现底下有不少学生在偷偷地笑,还有个别学生甚至在喝倒彩。
以上是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不甚了解使然。仅仅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教学创新着眼是不够的,如果不能把这些与教师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深刻把握有机结合起来,不从文本的整体氛围出发,我们的情境设计可能是无根的。
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篇作品,从情感上讲都有一个基调。它“是统摄作品的灵魂,是充溢在作品中的生活气息,是蕴藏在作品中的感情潜流,是贯通作品的主旋律”(曹明海《文学解读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116页)。这个贯穿并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是我们进行情境创设的基点。
文本的情感蕴含着作家对世界的主观评价,它有机地熔铸于作家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之中。情感基调可能在作品中有起伏,但总体上是统一的。比如阅读《祝福》,我们能体验到,笼罩着作品的是一股浓浓的压抑与悲凉的气氛;朱自清的《背影》则让我们品味到感伤之下的父子情深。因而,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常会感到,随着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命运的沉沦起伏,我们的感情时则欣悦,喜笑颜开;时则悲凉,含泪叹息;时则慷慨,激越昂扬。这种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文本内部灌注的情感基调引起,由文本的整体氛围决定的。
从以上观点来看,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了文本的情感基调,而应该把它作为教学设计的首要出发点。而上述的四个案例,恰恰存在着情境创设“无”、“过”、“不当”、“不及”的毛病。
案例一:“无”情境创设。这是一篇以议为主的悼词,实际的教学流程下来,我们发现,教者除了可以部分实现文本的认知目标之外,很难实现第二个情感目标。教者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文本条分缕析,用冷冰冰的说明性语言进行实质上的阅读训练,整个过程忽视了借助一定的情境传达出对伟人崇高人格和伟人心火的深刻关照。因而难以实现“精神浸润”的目的。长期以来,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教学往往成为教者单纯用来进行阅读训练的“最好材料”。写作范式的抽象介绍,论点、论据的反复分析、各种技法的罗列总结,慢慢地,这类文体便成了令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三等文章”了。而实际上,这类文体尤其是议论性文体是最能旗帜鲜明地体现出作家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