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的“模式识别”与设计的认知效率
我们做设计时常是在做信息的组织 ,差异的控制。而 么样的信息组织可以被用户更好的接收 ,被
更有效率的认知 ,可以从人是怎么认知事物而来探讨下 ,毕竟用户的认知是具有普遍规律性的 ,但
是模式的发现与利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误解”常常也是人类特质的表现之一。
在计算机学科里有一个专业方向叫“模式识别” ,Pat t ern Recognit io n。是指通过借助计算机 ,对人
类外部世界某一特定环境中的客体、过程和现象进行自动识别的技术。这个技术在我们身边最典型
的应用应该是现在各种相机里的人脸识别技术。下图是Niko n S60当年的广告海报 ,主推的功能亮
点就是可以通过识别人脸来对焦拍摄。
那么计算机是如何识别出我们的脸部呢?是通过识别人脸的各种特征值以及特征值的组合形式
。我们每个人的脸孔都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 ,毋庸置疑 ,这就是“脸”的模式 ,而且通过识别脸
部肤质 ,眼窝的阴影还可以测算人的年龄 ,而嘴角是否上扬则成了判断情绪的特征。
而其实“模式识别”作为一种人工智能 ,是模仿人类而来的 ,我们人才是“模式识别”最厉害的角色
。除非是患有“脸盲症”这种疾病 ,不然我们是非常容易识别出一张人脸以及各种相关属性。喜欢评
价小孩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就是这种本能的体现 ,我们从脸上看到了些 么 ,提取脸部特征值做比对
。而且对人脸这个“模式识别”的极度熟练 ,让我们一遇到有类似特征值的物体就进行调用 ,这就是人
经常能把很多东西看成人脸的原因。记得有个“寻找你身边的外星人”的活动吗 ,还有各大景区热衷请
游客数数某个岩壁上有几个人几张脸的项目等。
“模式识别”这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 ,我们找出模式 ,我们找寻事物的关联性 ,并赋予其
意义。Michael Shermer在T ED上做过类似的分享 ,我们人类总是在做“模式识别” ,而相信模式则是
一种自然反应。
在小学的自然科学课本里有一个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 ,巴普洛夫的狗。巴普洛夫先生这样做实验 ,
摇铃然后给狗食物 ,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 ,如此反复。经过30次重复后 ,单独的声音刺激就可以
使狗产生很多唾液。而斯金纳也有一个著名的盒子 ,用来做动物心理实验。斯金纳把鸽子放进一个
装有按钮的盒子里 ,鸽子要是按中其中一个钮 ,就给它一点奖赏。而鸽子总会找出一种模式 ,无论
它们在拿到奖赏前做了 么动作 ,它们都会不停地重复那动作。有时候是逆时针倒转两次 ,正转
一次 ,然后啄按钮。有时候是其它动作 ,但鸽子们都相信就是这个动作让它有食可吃。以上实验对
老鼠也适用 ,它们与薛定谔的猫一起并称科学家手中的倒霉动物系列。
如你所料 ,同为生物的人类的我们也是跟实验中的这些动物一样 :喜欢赋予意义 ,相信某种
模式。不然你以为星座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当然各种条件要更为复杂一点。而有一个对这种现象经
典概况的民间说法就是 :迷信。下图是前阵子热播的 《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一集“大自然的恩赐”的
一张截图 ,看过的人应该记得这张图是讲海南的一位深海渔民 ,因为出海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捕
到鱼 ,而祭出乳猪祈求渔获于神明的故事 ,最后当然是皆大欢喜满载而归。因为祭祀神明 ,所以获
得渔获 ,这毫无逻辑的模式渔民却对它深信不疑。这里面说明两个问题 ,一个是人类擅于脑补 ,二
是在压力状态下更擅于脑补 ,也就是在用户感觉失去控制力的时候 ,大脑会更努力的去寻找他看到
事物的“意义” ,以符合某种模式。Jennif er W hit o n有过类似的研究 《Lacking Co nt ro l Increa e
Illu o ry Pat t ern Percept io n》 ,发表在2008年十月期的 《Science》上。
而大脑这么努力的去寻找这些有“意义”的模式 ,其实是一种物竞天择的结果 ,是我们为了判
断的“效率” ,不论是你会把电插孔看成一张笑脸 ,还是根据一个人的体貌特侦判断其为某个地区的
居民 ,这都是在追求判断的“效率”。前者你当然知道是假的 ,但是很多人乐于此道喜欢给各种电插
孔赋予各种情绪;后者你可能知道不一定正确 ,可是第一眼的感官接触会促使你做出十有八九的判断
,这些根据零散特征值而脑补到一个有“意义”的模式 ,就是出于我们追求效率的本能。
像我们这样的IT 互联网公司会有不同的工种构成 ,或许不需要一个HR的专业目光 ,就我们自己在日
常的首次接触中也可以根据一些线索去猜测他的岗位 ,这位是开发 ,那位是PD ,而你是一个交互抑
或视觉。这样的判断当然不一定正确 ,甚至狭隘 ,但无可否认但我们乐于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