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孩子“教养缺失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聚焦孩子“教养缺失症”

聚焦孩子“教养缺失症”   日前,哈尔滨一所重点中学附属的家长学校,进行了一项关于12~18岁学生礼貌教养问题的综合调查:在67%的家庭里,孩子很少或从不对父母及其他亲友使用礼貌用语、通常用“喂”来呼唤父母、对于父母的帮助孩子从不说“谢谢”;53%的孩子会在同学面前用“市骂”或“国骂”来表示亲热;42.7%的孩子翻唱过形形色色的粗口歌,买过印有粗口脏话的T恤或饰品。与此相对应的是,有69%的父母从未就礼貌和教养问题严肃地跟孩子谈过话。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吃惊又不解:为何千年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如今却很难在后辈人的身上得以延续?孩子们为何不以“缺乏教养”为耻?父母又为何对这一方面的管教这么无力?如果父母想改变孩子这一不良习惯,应从何入手呢?      孩子认为讲粗口是成熟的表现,其实恰恰相反,在心智成熟的人看来,讲粗口才是心理幼稚的表征    (耿健,男,41岁,公务员)   年初,我和同事在麦当劳碰见了正与同学聚会的儿子,于是便把他叫过来见见同事。这小子显得很忸怩,半天才没头没脑地说:“嘿,你好!”我马上纠正他:“应该叫章叔叔好、梅阿姨好!你小的时候,章叔叔还抱过你呢。” 爱逗趣的老章顺势蹲下身做了个抱他的姿势,儿子羞得慌忙躲开了。回到家,他就朝我发脾气,说我在同学面前败坏了他的形象。我十分不解,见长辈打招呼和败坏形象有何干系?儿子说:“你不懂,叫叔叔、阿姨那是上幼儿班才干的事。” 我听得目瞪口呆,儿子却见怪不怪,底气十足地说:“我的同学都喊父母什么‘老徐头’、‘老陈妈’啊,听上去特像酱油的名字。这样,才能体现出朋友般的亲切感嘛。”   儿子透露说,初一的男生们为了显示自己“成熟”,都争先恐后的讲粗口,谁讲得溜、讲得频繁,谁就像一个“老大”。有的同学讲十句话甚至能带出九句脏话。好朋友见面,讲粗口越多就越表明关系铁,经常在公众场所互相对骂、打闹。如果“圈里”有人使用礼貌用语,他们反而会沉下脸说:“你小子消遣我呐?”   儿子也知道满嘴脏字不应是学生所为,但他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因为他需要朋友,需???被同龄人接纳。虽然他在家很懂礼貌,但在同学面前就得“装一装”了。可因为他粗口讲得少,还是经常被人取笑和排斥。我问他:“有没有勇气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朋友圈的风气?”这个1.70米的大男孩儿很不自信地说:“我有这样的能力吗?”   我引导他说,讲粗口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时髦货”,从90年代以来,能自我约束、有礼貌、有教养的人才算是酷!20年前,“粗口女王”麦当娜影响了一代青少年,然而她现在却成了著名的慈善大使,住在英国古堡里,还虚心地向邻居们学习各种礼仪,要重新做个“文明人”,何况你我呢?对于真正心智成熟的人来说,讲粗口并不是成熟的标志,反而是极其幼稚的表现。他们不但不会被不良风气同化,而且会用自己的品行感染和引导圈中的朋友。最后,儿子终于笑着感谢我帮他解开了心中郁积已久的心结,他向我保证,他一定会坚持自我,不再“人云亦云”了。   抵制粗口文化盛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是造成孩子们是非不分、“教养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子秋,男,39岁,大学老师)   就拿网络文化来说,十几岁的孩子很容易误认为网上流行的东西都是时髦的。于是,他们不加筛选地全都借鉴过来作为谈资,帮自己聚集人气。网上的粗口歌、粗口笑话、粗口Flash以及粗口卡通漫画,在校园里都非常流行。   粗口文化看似一种幽默调侃的玩笑、一种“无伤大雅”的情绪宣泄,其实,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当一切都能拿来调侃、拿来“开涮”,连长辈们的信仰和价值观都能编入歌词大肆嘲笑时;当所有的色情暴力内容都能拿来朗朗上口、亲切自如地演唱时,那些幽默调侃背后的不负责任、道德失范、怪异思潮就会在无形中给孩子的行为烙下深深的印迹。   在我国,对网络歌手、网络漫画家、网络恶搞红人的规范力度都不如西方国家完善。在很多欧美国家,一旦发现网络歌手有教唆青少年“从恶如流”的嫌疑,就会对其进行严厉的谴责和制裁,所有向青少年开放的网站也会进行集体封杀。这表明,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大众的心理底线都是不能逾越的。除了网络文化,书刊、电视媒体等各方面都应把好关并不断完善,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   只有变得粗俗无教养才能“宣泄压力”?我们有很多种方案来破除这种借口    (金可云,女,40岁,舞蹈教练)   讲粗话、唱粗口歌,对老年人粗暴无礼,与父母一言不和就摔门发脾气,同学之间互相“问候”对方的祖宗十八代……这些教养缺失的行为却被孩子的父母轻易地就原谅了。他们的理由是:自己心情不顺时,也忍不住要骂几句“减减压、解解气”,孩子这么做也是为了排解一下学习的压力,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越是帮孩子找借口,越是姑息纵容孩子的无礼行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