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面部色诊再认识.docVIP

中医面部色诊再认识.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面部色诊再认识

中医面部色诊再认识   关键词 面部色诊 现代研究 中医诊断      面部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颜面、五官气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它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可以为疾病的定性、定位以及预后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具有相当重要的诊断意义,因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千金翼方》云:“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脉候……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可见面部色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1 色诊之色泽、色位和色调      面部皮肤之色调和色泽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功能和气血之盛衰。笔者认为在望面色时,不仅要观察色调之青、红、黄、白、黑,尤须分辨色泽之明晦、泽夭、浮沉、聚散和色位之上下、内外等差异。因为辨别色调只能知六气之偏性,五脏之偏亢,而察色泽与色位乃关乎病机之虚实、病所之浅深、病程之远近以及病势之进退。就一般而论,在色泽方面,分明晦可以辨轻重,分泽夭可以观胜败,分浮沉可以知深浅,分聚散可以测远近;在色位方面,分上下可以知病处,分左右可以别气血,分内外可以辨进退;在色调方面,五色既有五脏之分,又有六气之辨。色为气血之华,患病时必随气血之出入利滞而有浮沉聚散的相关表现。      2 望色而知预后      面部色诊可知疾病的预后,正如《素问#8226;玉机真脏论》曰:“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色夭不泽,谓之难已。”一般来说,只要面色光泽明亮浮浅,预后总是好的。《金匮要略#8226;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乃指血虚见虚阳浮越之症,仲景谓其“死”;又如《金匮要略#8226;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说明观察面色可判断鼻衄止否。又如沈开金[1]曾治1例产后褥劳病达1年之久之妇女,长期不能饮食,脘中痞闷不已,形体消瘦,患者自认治愈无望,但观其面部气色虽黄白而有光泽,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调治,数十剂后,终至病体康复。临床上还可通过色泽之由显而晦或自浊而清,可知邪由外入内或自里达表。尤其湿邪为病,色泽呈现沉浊晦滞者,可根??其上下内外的移动趋向,测定它的发展情况是“病益甚”还是“病欲已”,如果面部色素逐渐下行,好象云雾降散,说明病邪退却,疾病趋渐愈;反之,表现自下上行,乃病邪逐渐上冲,自然不是良好征象。      3 色诊的现代研究      近十几年来,由于国内医者对面部色诊的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指导临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饶宏孝[2]观察1000例小儿山根(位于鼻上,两眼中间)部位的脉纹(皮下显露的毛细血管),发现健康小儿脉纹青筋隐隐,或连及鼻梁或延及眉毛,而患病小儿则青筋显露,颜色加深。当脉纹呈“-”形且颜色偏黄时一般为胃肠道疾病,当脉纹呈“?”形且色偏红时多为呼吸系统疾病,山根色青主风、寒、痛、肝病,色黄主湿、热、虚、脾病,色鲜明主新病、易治,色晦黯主久病、难治;彭清华[3]提出两颧黯黑带青,额头色黑者都属有瘀;面颊光滑,分泌物如油者,为湿浊重;面部痤疮多者,多为HBsAg阳性。贫血病人,色素沉着者,多属再生障碍性贫血;面色淡黄者,多属缺铁性贫血;面色萎黄者,多属溶血性贫血。袁肇凯等[4-5]应用改进的北京BC-4型定量式光电血流图仪检测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面部血流图,发现气滞血瘀证病人面色以青灰为主,气虚血瘀证患者面色以淡青或淡白为主。气滞血瘀证病人血管扩张力和弹性下降;气虚血瘀证患者受测部位血管容量减少,血管充盈度差。并对114例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脉瘀阻证面部血管容积图检测,同步观察中医面色、心功能、血液流变学、舌尖微循环,研究发现心气虚证患者面色以淡白为主兼有萎黄,心血虚证患者面色以萎黄为主兼见淡白,心脉瘀阻证患者面色青灰兼有黯黑。不同证型病人面部血管容积与心血管功能、局部微循环、红细胞比积均密切相关。蔡光先[6]用日本产便携式色差计进行了病理五色定量测定、气血阴阳虚证面色测定、慢性肝炎患者面色测定、肺结核病患者面色测定和血液病患者面色测定等研究工作。通过检测分析,发现508例病人典型病理五色色差计测色结果与肉眼观察结果基本一致;气虚证组、血虚证组、阴虚证组、阳虚证组之间面部色泽差异是由于证型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慢性肝炎肝气郁滞者L值最低,肝郁脾虚者b值最高,肝阴亏损者a值最高,说明慢性肝炎患者确实存在面部色泽差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许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地引入中医色诊领域,给中医色诊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笔者认为加强中医的规范化研究,是色诊客观化研究的基础;力保数据真实、指标全面,是色诊客观化研究取得成果的保障;探讨指标间的关联性,重视色诊的动态研究,调整思路,在继承中有新的发展,注意各科研单位之间的协作,将各边缘学科更好的结合起来,是色诊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