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半夏炮制工艺及临床应用研究.docVIP

中药半夏炮制工艺及临床应用研究.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半夏炮制工艺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半夏炮制工艺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58-01   【摘要】中药半夏药用历史悠久,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夏 炮制 历史沿革 工艺 临床应用    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纵观历代医药着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等。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    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汉代张仲景着《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晋代葛洪着《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王焘着《外台秘要》沿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及至宋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金元时代,沿用了姜制法,李杲《脾胃论》中指出半夏“姜洗七次焙干”,朱震亨《丹溪心法》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仙半夏法:“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足,捞出控干。用井华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硝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侵七日,日晒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取出控干,后入药。”现代法半夏大体沿用此法炮制。?   2 半夏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中药半夏有辛散消痞,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生用外治痈肿痰核,通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在中医临床上组方十分灵活。不同炮制品在其所组成的方中发挥着不同治疗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这是中医用药的显着特色和优势。《灵枢#8226;邪客篇》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中半夏汤药仅二味(即治半夏五合,秫米一升),治半夏即炮制过的半夏,能祛邪降逆,辛温通阳,用治于邪气内阻,营卫不利,阴阳失调之失眠证确有良效。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善用半夏伍生姜治疗多种疾病,诸如大、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生姜泻心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方中均以半夏伍生姜,治疗不同病症。可谓辩证论治,随证用药的典范。他创立的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据统计,《伤寒论》中用半夏者43方,其中内服37方,外用6方,在仲景方中半夏的出现频率颇高,足见当时半夏的用途和效验很受重视。其后《丹溪心法》中有“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陈修园《时方妙用》有“眉棱角痛,半夏六钱,生姜三片,水煎调沉香末五分服”之言。这些记载都说明用不同辅料对半夏进行炮制,不仅有效地消除或降低了半夏毒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其治疗效应。现代应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半夏,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之分。清半夏是半夏与白矾同制,长于祛痰化饮,大凡诸痰病饮皆选用之;姜半夏是半夏与姜矾同制,长于和胃降逆止呕,临床上多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之呕吐泻利证;法半夏则是用甘草和石灰制偏于温化寒痰,临床上多用于寒症痰饮喘咳之症。?    3 讨论    半夏自古以来认为生品有毒,能“戟人咽”“令人吐”。《证类本草》指出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其传统炮制工艺,首先采用水泡漂去毒。通过水泡漂,可使有毒成分溶于水中而被弃去,从而降低毒性。此法虽能除去一部分毒性,但对药(性)效影响很大,在除去毒性成分同时,有效成分损失也很多。正如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现代有研究表明半夏有效成分能溶于水,而有毒成分却难溶于水。显然,半夏长时间水浸漂去毒效果不理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前人经长期实践总结经验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