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据学里启蒙与救亡运动
考据学里启蒙与救亡运动
中国救亡运动,始于十七世纪中叶的明清之际,那时救亡是个大问题。
顾炎武说,亡国可以,亡天下不行,所以他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为“天下”?天下,是江山与文化,由汉人说汉语,以国史立国家。
怎么救它?江山丢了文化在,国家亡了国史在,只要江山和国家的主体,还是汉人说汉语,这国家就有救,这天下就没亡,因此,天下兴亡,人人有责,要有做汉人说汉语的自觉。
夷,可以入主江山,可它入主不了文化;可以拿走国家,却拿不走国史。
只要我们还在做汉人,说汉语,我们就留住了文化的根、历史的魂。如果留头不留发,连汉人都做不成,那天下就要亡了。所以,顾炎武大声疾呼,要救天下,天下不能亡。
有清一朝二百余年,从清初到清末,救亡不断。清初救亡,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反清复明”的政治路线,一条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学术路线。政治路线以郑成功为代表,退到台湾去了;学术路线以顾炎武为代表,退到考据学里。这两条救亡路线一直在发展,政治路线发展出孙中山,学术路线发展到章太炎,到了晚清,这两条路线汇合了,成为革命的主流。为什么救亡要在考据学里?
通常我们对考据学的认识,大多以为是为了逃避政治,逃避文字狱,而躲进故纸堆,其实这是很肤浅的认识,只看到了消极的表面,还有积极的一面没有看到。从学术上来看,清初考据学,又称汉学,那是以学术的方式,对做汉人说汉语的认同,同时,也是对亡国之学――理学的否定。
理学,又称宋学,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明承宋学,也亡了国,所以说,它是“亡国之学”。明末清初,理学很尴尬,因为它被新的统治者拿走了。国破家亡,信徒们或慷慨赴死,抱着理学的教条去当烈士,或削发为僧,怀着理学的信念悲苦终生。而理学却没有什么气节可言,信徒不妨去当烈士,理学依然可以媚世。且看亡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真是可歌可泣,可他们的理学,却投向新的统治者了。没有前赴后继捍卫原教旨的圣战,没有接踵而来为真理而斗争的运动,理学摇身一变,又变成了顶戴花翎,变成了新王朝的御用之学,还是以那样一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嘴脸君临天下。
而那些为国捐躯的学者们,他们的头颅真是白抛了,热血也白洒了,血的教训,使他们对理学产生了怀疑,他们怀疑理学以理杀人,怀疑理学是伪学问,因此,他们从理学中走出来。
他们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向经世致用,走实证的路,例如顾炎武,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天下郡国利病书》,这本书,是对江山的盘点,是对国史的重建,他超越了王朝史,为江山立史,要再造中国;另一条腿走向汉字汉语,走进考据学里。理学靠不住,被统治者拿走了,经学也靠不住,也会被统治者拿走,拿不走的是什么?是与我们同在的汉字和汉语,那是命根子。
夷就是夷,认几个汉字,也都是错别字,这叫作“清风不识字”;会说几句汉语,却永远搞不懂什么是中原正音,顾炎武著《音学全书》,就是要为中原正音建立标准。做汉人最要紧的是写汉字说汉语,而不在于穿什么衣服,留不留辫子。汉人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考据学里做最后的斗争――留住文化的根。为什么说“清初之学大”?大就大在做“天下兴亡”的学问,有救亡的抱负在里面。
由此,清初学者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点,从实证出发,他们认为理学“空”,所以,要用救亡的实际行动去做实学,不为王朝立家史,而为江山立国史,代表之作有两本,一本是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一本是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这两本书是为救亡运动做准备的,是历史地理和兵家地理的杰作;第二点,从考据出发,他们认为经学“伪”,杨幼炯之《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考据是“以复古为解放之手段,以疑古为革命的精神”,正是在考据学里,有清一代学者将救亡运动转化为文艺复兴。
考据学的代表作也有两本,一本是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一本是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这两本书,一本开了证伪主义的先河,一本做了思想革命的先锋,都用了科学的精神来启蒙。
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伪,沉潜三十余年,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八卷,专辨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十六篇,及同时出现之孔安国《尚书传》皆为伪书。此书之伪,自宋朱熹、元吴澄、明归有光以来,即有疑之者;虽积疑,然有所惮,而莫敢断。自阎若璩出,才确定此书为伪书。其手段为实证,而目标为证伪,将统治中国思想的“经典”证明为伪,惊世骇俗。
被统治者拿走的经学原来是假的!下了这样的结论,一切神圣,都可以价值重估了。证伪真是大胆的革命行为,无异于推翻权威,以前依据经典治国,都是伪的,无需微言大义,也无法微言大义,此风一开,怀疑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思潮便兴起来,考据学里的救亡运动,从此,转向思想启蒙。
清初考据学的证伪主义,在学术界开创了一种新风――怀疑精神,这种精神到乾隆时期,也就是考据学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