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历史课教学中课堂提问生命活力.docVIP

探索历史课教学中课堂提问生命活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索历史课教学中课堂提问生命活力

探索历史课教学中课堂提问生命活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新课标的实施,促进学生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活力,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目标。作为启迪学生的课堂常规手段,课堂提问越来越追求实效性和艺术性,而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我在讲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模块时,对“罗斯福新政”的讲解中先后运用了四种风格的提问方式组织教学,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迥然不同,这给了我很多启示。      课例一:摘要复述式      教师:“面对席卷全美的大萧条,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摆脱经济危机呢?”学生们起初茫然,继而埋头看书寻找。老师只能点名叫一位学生来回答,这个学生抱着课本,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中。把相关内容念了―遍,如: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   可以想象,当时的气氛很沉闷,我一时也不知道如何评价这位学生的回答。实际上这位学生是代替了我来扮演“照本宣科”的角色,这种提问完全没有达不到活跃和启迪思维的效果。原因出在哪里呢?是学生的思维惰性?还是问题太简单?在课后的反思中,我认识到:该提问意在锻炼和考验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设问的指向明确但是太过宽泛;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大萧条的社会生活经验,故上述课堂提问远远超过了学生的现有能力,学生只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改进的提问方式是:创设一定的时代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思考,难度可能会大大减小。      课例二:诱导逼迫式      教师提供情境:美国大萧条来临,大量产品滞销、经济凋零;大批工人失业、无力购买;市场价格狂跌、市道凄惨。此时美国政府收购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还有几千万头牛和羊。   师:“政府把这些牲畜全部送给失业工人好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呢?   生:市场最需要的是有序的生产和需求,全部送给失业工人会更加加剧供过于求的矛盾。   师:那怎样缓解供过于求的矛盾呢?   生:政府可以销毁这些牲畜以减少市场产品供给。   师:历史上美国确实是这样干的。那又该如何增加工人需求呢?   生:可以扩大工人就业机会……   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诱导学生向我预定的“标准答案”前进,最后在学生答出扩大就业和整顿生产后便觉“大功告成”。课后我反思:以供求困局作情境,采用诱导式提问,意向明确;看似师生双边活动热烈,但学生是在看不到前景的迷途中被我牵着鼻子摸索;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其实完全忘记了最初的情境,只是被压迫在老师逼问的困境中。这种提问和交流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思维碰撞,因为学生的思维是零散被动的,过程是窒息的。另外,让学生认定美国政府不顾工人死活销毁产品是完全合理的,这显然有悖德育教育。我的改进方式是:让学生在老师传达的教育信息和情境中自由思维。      课例三:定向启发式      教师引入情境:美国的科罗拉多河水常年肆意泛滥,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灾难,它挟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水无法饮用。1929年,美国政府决定在此修建拦河大坝,需要1.65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40亿美元)。在大危机的冲击下,银行大片倒闭,工人大批失业,国家举步维艰。政府筹资相当困难。教师:“此情此景,修建拦河大坝合适吗?怎样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这一次,学生不再沉默,部分学生回答积极。且陈述大胆、清晰,涉及到社会救济、扩大内需、就业、公共工程、金融整顿等诸多问题。遗憾的是学生受材料观点限制,多倾向于套用课本中现成的解决经济危机的知识,虽发言正确但思维没有完全放开;同时有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讨论的氛围之外,无力预测各种措施及其后果。   课后的反思,教学效果明显改善的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情境贴切生动,富有时代气息,便于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思维状态;二是情境反映了大萧条过程中美国社会、民众和政府的两难抉择,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但提问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使就业问题趣味化;同时提问内容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扩展。为什么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被调动起来积极思维呢?我的提问设计还可作哪些改进呢?      课例四:开放探究式      教师创设情境:1929年,美国大萧条来临,产品滞销、工厂倒闭、经济凋敝;1300万工人失业、生活艰辛。1932年,走投无路的20万退伍老兵携儿带女到华盛顿请愿,要求支付退伍金,对政府的统治构成极大威胁。胡佛总统命令陆军参谋长武力驱散,舆论一片哗然;这使得美国民众恐惧、绝望,对政府失去信任,胡佛也在接下来的总统选举中败给罗斯福。   试想,如果1933年又发生超大规模的民众请愿,罗斯福总统应该如何吸取教训?用什么样的许诺和行动化解“请愿危机”?   这一次,学生的思维围墙被完全打开了,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地“猜想”。在经过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