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   摘 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接受者。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设计 知识的主动接受者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一切科学之母”。然而,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谈数色变”,数学成绩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后续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学习。一些学生常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有时分析很透彻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经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后,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成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发现这样做教学效果不错。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初中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根据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我在设问题情境时,就讲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趣味问题或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导到“正题”上来,又能调节学习气氛,真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学习中位数和众数概念时,我先讲了阿冲的故事:阿冲去一家公司应聘,面试后公司决定聘用他。他向经理了解工资情况,问: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经理答:我这里报酬不错,月平均工资2000元,你在这里好好干!上班一周后,阿冲找到经理,气冲冲地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公司的职员了,没有一个人是超过2000元的。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00元,你看看公司的工资报表。然后我给出工资表格,并提出几个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讨论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阿冲?(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3)再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们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一般职员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学生对此问题感觉很新鲜、好奇,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或努力???考或动笔计算。这时我把握住时机,把问题引到新课上来。又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性质及运用时,可以讲古代数学家泰勒用一根棍棒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同时指出,其实给你们一根棍棒,你们也同样可以量出金字塔以及学校的旗杆、最高的建筑物的高度。学生的学习兴趣顿生,急着想知道怎样测量。这时因势诱导,很自然地转入到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种形式能使学生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去探求,变苦学为乐学。      二、善于引导 设计问题 大胆猜想      猜想是在对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及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思维方法。数学猜想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对某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可以创设猜想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相似三角形”教学,教师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两幅中国地图有什么关系?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在两幅大小不等的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武汉、昆明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三座城市间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何特点?”待学生猜想、讨论一会,引入课题――相似三角形。巧妙地借助两幅大小不等的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连线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分析、讨论,使得知识衔接自然,并为下一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埋下伏笔。      三、动手操作 设计问题 理论证明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恰到好处地、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或借助教具、直观模型,通过实验揭示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以理论证明,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兴趣盎然。例如:学习“全等三角形”时,让学生剪出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从而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又如:在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时,也让学生动手做两个大小一样的等腰梯形,通过对折、观察,从而得出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和它的两个性质。然后马上提问题:你如何用几何语言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学生思考后,我因势利导,通过运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证明使学生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和运用。通过实验、实践,学生自觉地动脑、动手去猎取知识,不仅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培养了思维品质,而且在探索中发现了新的知识。      四、设疑 激发思维      设疑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