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油条”现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企业“油条”现象

中国企业“油条”现象   油条,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也是最平民化的大众美食。很小的时候,油条对于普通家庭还是奢侈品,因而就成了走亲串友时最常见的礼品,所以幼年的百草止水也只有等亲友们上门时才能品尝一下。那时的油条很香的,不仅面粉无污染,煎炸用油也是纯正的花生油,所以吃起来极有滋味,用煎饼卷上一根就是一顿上等的美餐!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家口袋里的钱多了起来,吃油条的也就普遍起来,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油条市场。油条市场的壮大吸引了许多淘金的人,竞争者多了,卖方市场就急剧膨胀,油条也就越卖越便宜。油条便宜了,消费者就能受益,但油条商户的利润就薄了,有时有的根本就赚不到钱。怎么办?只能降低成本!于是油条商就尽可能地用最便宜的面粉,买最便宜的油,是用最好的发泡剂。越便宜的面粉质量越低劣;为了降低油的成本,一开始花生油里添加豆油,后来干脆用棕榈油,再后来有人就用地沟油;发泡剂通常用的是明矾,但商贩们为了节省面粉必须要将油条发泡得更好,于是化肥、洗衣粉就被掺加进油条里面。尤其是炸油条的油,越来越便宜越来越低劣不说,还长年累月不换,始终就是那一锅油。就这样,油条虽然越来越便宜,却越来越难吃,而且有害物质太多,有害身体健康。然而依然有很多人吃油条,因为他们收入低微,也只能吃得起劣质的油条,收入稍高些的才会对油条不屑一顾。   很有趣的是,快餐巨无霸肯德基看上了中国油条,并在春节前果断推出了3元一根的油条。3元一根?同市场上1元5、6根相比,昂贵得不得了,这样贵的油条会有谁吃?然而就是有人吃,那些对地摊油条不屑一顾的中高档顾客欣然光临,不仅源于肯德基品牌对品质的保证,而且源于如此贵的油条使得商家有足够成本去保障油条质量的市场规律。据说,肯德基扬弃了传统油条采用明矾的办法,使用新的发酵发泡手段生产油条,以规避明矾中的铝对人体的伤害,所以肯德基给他的油条取名“安心”,并以此为噱头开打市场,而且一炮走红。显而易见,3元一根的油条走的是高档路线,既吸引了眼球,又赚取了巨额利润。???来我发现,国内众多跟风者蜂拥而上,只不过价格便宜一些,从五角一根、一元一根到一元五角一根不等。比肯德基便宜,但比地摊贵,几乎就注定了他们的品质介于肯德基和地摊之间,属于中档行列。   草根创业网按:窥一斑而知全豹,油条如此,中国的其他市场和产业也大抵如是。中国人不仅干什么都一窝蜂,而且恶性竞争,直到把产业搞坏搞臭。中国的工商业界最擅长的就是价格战,总想着通过薄利多销挤垮对手,结果是大家一起衰败一起沦落。企业运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就只能想方设法地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成本的不断降低就意味着低劳动力工资、低劣原料、广告宣传上的欺诈和质量控制上的放松。比如由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奶业整体崩溃,众奶商展开激烈厮杀,争相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争相降价促销,从而使得行业利润整体稀薄。怎么办?降成本,液态奶加水,快过期的奶回锅重新加工,简化生产工序,降低质量控制成本,以及后来添加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等等,只要能糊弄老百姓就行了。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患病婴儿增多和有婴幼儿患病死亡,三聚氰胺的丑闻也就名扬天下,中国的奶业终于整体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同国产奶业不顾品质捉对厮杀相比,外国奶业基本上没和国内奶商一起起舞,他们不大喜欢跟风打价格战,也不喜欢一味地降低成本。尽管他们市场占有率低,但明白中国白热化的奶业大战早晚会崩溃,到时就是他们重整山河占领市场的良机。   在奶业危机之前,中国还有过家电危机。借改革开放东风,中国家电业迅猛发展,不仅从外国手里夺回国内市场,还打出国门走向世界。可是很不幸,家电企业的蜂拥而起,使得竞争异常惨烈,价格大战不可避免,于是便上演了一场自相残杀的白刃战。一再大战的结果就是行业亏损累累,很多生产线最终成为一堆废铁,很多一度红火的家电品牌就这样一蹶不振。尤其是,由于民族家电业热衷于价格大战,行业利润率极低,除了勉强维持有限的国内市场,根本就无力到国外去争雄一时。这不仅因为价格低意味着低品质,而且低价格也让产品质量存在着巨大风险。外商们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巩固住世界市场,占据着中国中高端家电市场的很大比重,并伺机全面向中国同行反扑。不仅如此,中国的家电技术总是跟在外商后头,除了花钱买人家的专利使用权外,根本就无力进行高端技术开发。别看外资品牌无法主宰中国家电市场,中国的每台家电上基本上都含有人家的技术专利,每年中国家电业给人家上交的专利使用权费,就足以维持住人家相对于我们的优势地位。   家电业如此,手机电脑业也如是。一开始中国的手机电脑市场是外国人的天下,后来中国人引进外国生产线并低价驱逐了外国品牌。低价意味着低档,外商不仅规避价格战,还将产品定位在中高档,留出低档的市场空间供中国人自己厮杀。杀来杀去才发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